bandao网站·(中国)官方平台

集团新闻

im体育清华大学百年华诞

发布日期:2023-05-23  来源:

  清华大学4月24日迎来百年校庆。百年校庆,是清华大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清华大学要以百年校庆为契机,在世界高等教育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总结凝炼百年来的办学理念,继承弘扬清华的光荣传统,共同谋划清华新百年的发展蓝图。

  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4月24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央发表重要讲话。称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水平教育。对清华大学同学和全国青年学生提出三点希望:

  第一,希望同学们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青年人应该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要积极加强自身思想品德修养。

  第二,希望同学们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要在打好知识根基的前提下,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不断认识和掌握真理。同时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第三,希望同学们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结合起来。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同学们要坚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基准要求,保持个性,彰显本色,实现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健康有机结合。

  清华李艳梅教授:在20年教学生涯中像其他清华教师一样,始终把培养人才作为自己的第一职责,把学术研究作为提高教学的保证。

  清华博士生齐兴达:潜移默化中百年清华传统已融入我们的血液,给予我们担当的勇气和信心。请相信我们将传承百年清华精神!

  北大校长周其凤:百年来,清华与北大比肩而立荣辱与共。清华大学古今融汇,中西贯通的的学术风骨,与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品格不谋而合。

  耶鲁大学校长莱文:耶鲁引以为荣的是,在清华建校初期,我们两校就有了紧密联系。清华的前五任校长中有四位都在耶鲁学习过。

im体育清华大学百年华诞(图1)

im体育清华大学百年华诞(图2)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1922年被聘为清华学校的讲师,1925年被聘为清学研究院研究教授。

  陈寅恪(1890-1969),中国现代负有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1925年起清学研究院任教,被誉为“教授中的教授”。陈寅恪倡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史学研究中将西学与东方学相结合,开拓了历史研究的视野,对我国史学研究做出了贡献。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26岁治哲学,后转文学,晚期专治卜辞(甲骨文)名驰中外。他对宋元戏曲史和卜辞的研究成果,被称为“空前绝业”。生平著书洋洋大观,有《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共 104卷(48册)行世。1925年任清学研究院导师。

  赵元任(1892-1982),20世纪杰出的语言奇才,被誉为“中国语言学之父”和“中国近代音乐先驱”。1910年考取清华学校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1925-1929年在清华大学教授数学、物理学、中国音韵学、普通语言学、中国现代方言、中国乐谱乐调和西洋音乐欣赏等课程。

  钱学森上世纪三十年代留学美国,师从动力学家冯·卡门教授。他们共同合作,于四十年代设计了美国第一枚下士导弹。

  研究板壳内禀理论,开创了板壳理论新方向。他提出的非线型偏微分方程,被国际誉为“钱氏摄动法”。

  钱三强上世纪三十年代留学法国,投师于伊蕾娜·居里夫人,从事原子物理研究。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im体育清华大学百年华诞(图3)

  吴组缃(1908.4.5-1994.1.11),字仲华,安徽泾县人。1929年秋进入清华大学经济系,一年后转入中文系。1946年至1947年间随冯玉祥访美,此后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和中文系主任,1952年任北京大学教授,潜心于古典文学尤其是明清小说的研究,任《红楼梦》研究会会长。

  林庚,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im体育,1910年2月生于北京,192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是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中文系,曾参与创办《文学月刊》。1933年清华大学毕业,留校任朱自清先生助教。1956年,任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至1986年退休,仍任北大中文系博士生导师。

  1911年2月兼任清华学堂监督,1911年2月至1912年1月出任清华学堂监督1923年病故于上海。周自齐在任游美学务处总办和清华学堂监督期间,主持考试选派直接留美生三批共180人;主持筹建游美肄业馆,后改名为清华学堂。

  清统治十二年(1873年)经族叔唐廷枢举荐,被选送为第二批留童官费生赴美国留学,初入新不列颠中学,后考入耶鲁大学法律系。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归国,任上海某校教员,继任教于约翰书院(即后来的圣约翰大学),并被聘为《南方报》编辑。

  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自此后一直到他在台湾去世,一直服务于清华,因此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在他的领导下,清华才得以一跃而跻身于国内名牌大学之列。他的一生仅仅做成了一件事,就是奠定了清华的校格。梅贻琦个性沉静,寡言、慎言,叶公超用“慢、稳、刚”三个字形容他”。

  著名哲学家,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其哲学作品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杰出的教育家,江苏宜兴人。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翌年参加中国,1935年担任清华大学共青团书记,后任地下党支部书记,是“一二·九”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952~1966年出任清华大学校长,1956~1966年兼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材料科学家,现任清华大学校长。曾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四次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相关新闻
HTML地图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