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dao网站·(中国)官方平台

集团新闻

一im体育流大学既要“至线)

发布日期:2023-07-14  来源:

  党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的四字既是对教育使命最好的理解,也是对一流大学的双重卓越人才培养最好的阐释:立德树人是知性和德性的结合体,只有不断培养出大量知性与德性双重卓越的人才,一所大学才堪称一流,才真正堪称树人。紧密围绕立德树人,大学之卓越才有根有魂,“止于至真”和“止于至善”才能并行不悖。

  首先,立志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名校必须重新理解自己的使命,切实将立德树人放在最为核心的位置。如今,大学已成为“知识工业”之重地。物质的文明被明显高估,精神的价值和信仰则被严重低估,无论是社会还是大学,都会不自觉地放弃价值教育与德性教化。在这种背景下,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当下中国集体境况的准确研判。因此,身负重任的中国名校,更应当重新理解自身使命,以立德树人去推动“双一流”之建设,而不是因“双一流”之目标而忘却了立德树人之根本。当然,中国名校的校长中不乏这样的清醒者,比如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认为现在我们谈“世界一流大学”的时候,谈“世界”“一流”谈得多,谈“大学”的根本任务、基本职能不够,而这个“本”,就是立德树人。清华大学校长邱勇也在多个场合表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难的是文化建设,差距最大的也是文化建设”,他强调未来清华关注的不仅是学科建设,更是文化建设。但是,知易行难,只有每所大学都具备风宜长物放眼量的崇高使命感而不是耽于眼前利益,立德树人方不至于沦为一种形式。

  其次,德性培养要积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寻根。我们正处于传统与现代紧张拉锯的阶段,但任何科技和文明的“现代化”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走向虚无im体育,而是回到根本回到自己的语言文化和历史信仰等传统中去。我们民族的宏伟目标,是将国家建设成为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强国,而不是西方发达国家模式的简单复制;我们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也应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文化特质的现代大学,而不是欧洲大学的凯旋或美国大学的克隆。惜乎我们的大学建设总是一味对外借鉴,而鲜于向内挖掘,尤其对优秀传统文化挖掘远远不够。习曾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上鼓励全国广大师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来,把握中华文化的根脉,并达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的目标。中国的儒家文化传统也许并不是最利于科学精神的生长,但对于君子人格的德性养成,却源远流长并卓有成效。古之《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部分都是强调人之德性和修养。在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学生道德修养是最基本的部分。当然,如今我们并不是要重拾老旧的教育形式,而是要从中汲取智慧和养分。大学要有整体的教育观,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融入新时代的大学教育中去,包括主修课程和通识教育、宿舍生活和学生社团活动等。让学生学会认真思考人生意义和社会价值,养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君子人格,拥有忠诚奉献和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

  再次,德性培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大中小学德育的衔接。习将青少年时期的价值观养成比喻成“扣好人生的扣子”: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如果一名学生的中小学阶段一直都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中成长,到大学方谈立德树人,为时已晚。但我国大中小学德育衔接效果一直并不甚理想,主要原因是缺乏一种强大的根系,难以将德育变成一个可贯穿于大中小学且层次不断递进的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这种理想根系,应当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规划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分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大学等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小学阶段的古诗诵读,初步了解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到中学阶段阅读篇幅较长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认识中华文明形成的悠久历史进程,以及欣赏传统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作品,了解传统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再到大学阶段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样,传统文化教育通过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方式贯穿各个学段,学生的德性会在这种熏陶中慢慢养成。虽然我们无法寄望于传统文化进课堂便一次性解决大中小学生的所有德性培养问题,但这是很好的开端。

相关新闻
HTML地图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