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dao网站·(中国)官方平台

集团新闻

im体育大学“她”时代晴雨“半边天”

发布日期:2023-07-22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新生男女生比例约为3∶7。开学第一天,新闻与传播学院2015级新闻班部分学生合影。该班只有3名男生。CFP供图

  2004年以来,在普通初中和普通小学,女生的比例一直都维持在47%、46%左右;但在大学本专科阶段,女生所占比例从2004年的45.6%增长为2014年的52.12%,硕士生从44.15%增长为52.12%。

  这位刚刚考入一所省级师范院校的大一新生,在入学前,常常在网上看到学姐们吐槽这一困扰。

  没想到的是,对于和王玲一样的女性新生来说,学校进行的“厕所革命”让这一困扰成为历史:这所女生比例高达近9成的学校,今年改造了不少男卫生间给女生使用,女卫生间比例大大提高。

  不止在这所师范院校,近些年,“占领男厕”、“侵入男澡堂”以及“入主男宿舍楼”一类的现象频频在大学校园里发生。有人戏称,如今的大学进入了“她”时代,“女主席”、“女学霸”、“女社长”越来越多。

  然而,占据优势的女学生却往往在走出校园后便不那么顺利。看似“男生危机”的大学校园中,撑起“半边天”的女生也同样是“晴”时有“雨”。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男女比例几乎接近1∶9im体育,山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为1∶13,南开大学中文系今年招收的82名新生中仅有10余名男生,北京语言大学女生比例达83%……可见,如今,师范院校和其他大学文科院系里的男女生比例已经严重失调。

  “在我指导的班级里,通常一个班40多个学生,男生可能只有四五个。”在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王海刚看来,如今师范类院校男女比例差距太大。

  该校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林楠也感慨不已,“在女生多的班级里,女生当汉子使,男生当牲口使,这句话一点没错”。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年9月发布的《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白皮书中就提到,我国女性接受初中及以上,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机会显著增加。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和硕士研究生在校生中的女生比例分别为52.1%和51.6%,博士研究生在校生中的女生比例为36.9%。

  记者梳理了2004年至2014年这10年间,教育部关于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女生数量及比例的公开资料发现,从普通高中到博士研究生,各个学段女生比例都整体呈现出持续上升态势。

  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是大学本专科及硕士生:大学本专科10年内增长了约6个百分点,硕士增长了近8个百分点。大学本专科女生所占比例,从2004年的45.6%增长为2014年的52.12%,硕士生从44.15%增长为52.12%。

  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在普通初中和普通小学,10年间女生的比例一直都维持在47%、46%左右。

  这一现象,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与整个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都有关系。他说:“现在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更加强调以分数来评价学生,因此女生会表现出一定优势,就拿高考来说,是语数外加上文、理综合的分,语数外这三门中,语文和外语基本上都是女生占优势。”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校招生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前高考依然是分数定胜负,女生在应试教育中出头更容易,“看看各省的高考状元你会发现,女状元是越来越多了”。

  《2015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就显示,在2000~2014年里,省级高考状元中,女状元攀升至52.65%,男状元跌至47.35%。在这10年的高考状元中,有8年女状元数量超过男生。

  在“女儿国”的强势扩充下,万花丛中一点绿的男生们变得有些弱势。林楠说,“大学课堂上坐在前排听课的几乎都是女生,班上成绩排名靠前的几乎都是女生,班级评优也让女生拿了个遍,男生没了存在感,所以班上的男生也就不愿意留在课堂,经常搭伙集体‘出逃’。”

  大学女生的崛起势不可挡,甚至在一些男生占据绝对优势的传统理工科、农林院校,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女学生的面孔。

  前不久,《全国高校男女比例排行榜》在微信朋友圈里疯转。这份针对全国719所高校男女比例的调查数据显示,高校“阴盛阳衰”现象已逐渐普遍,除师范类、外语类高校尤其明显外,综合类大学也逐渐从平衡走向女多男少。

  对此,社会上不乏“男孩危机”、“救救男孩”的声音。可事实上,如熊丙奇所言,就当下的教育来讲,不仅仅男孩面临危机,女孩同样也面临危机。

  在东部地区一所理工类院校里,过去一些没有女生的专业,近年来不仅出现了女生,且比例还在稳步增长。该校一名女生说,我们正在努力打破“女性不适合读理工科”的旧观念,但事实证明,没那么容易。

  李纪是这所高校的2012级学生。她所就读的海洋测绘专业,男女比例为14∶1。李纪说,“当初报这个专业是因为对海洋感兴趣,对专业具体情况并不了解。大一刚入学作为班级少有的女孩之一,自己还有几分‘自豪’。但经过前面3年的学习,这种自豪感已经荡然无存了。”

  海洋测绘专业本科毕业后的对口工作主要是做船员或测绘员,学校的课程设置也都围绕这个工作需求展开。而她这样的女生,往往会“栽”在专业实践上。

  大三下学期,学校会安排专业实践——出海实习。李纪回想起“在船上”的经历,至今仍感后怕。因为晕船,李纪和班里另外一名女同学在实习的两周里基本是“睡过去的”,吐得昏天黑地,“连正常生活都成问题,更别谈实习,带队老师也拿我们没办法”。

  在一篇题为《理工科女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困境及分析》的文章中,研究者调查后发现,报考大学时,怀揣专业兴趣进入大学的理工科女大学生比例高于男生。但进入大学后,专业兴趣上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解了。当问到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专业时,女生选择偏理工专业的比例仅有14.1%,而男生的比例达到30.8%。

  不仅如此,调查还发现,理工科女大学生成绩虽然优于男生,但她们自己对此的解读是女生对成绩更为看重,并且女生在学习上花的精力大于男生,“这说明,女生的成绩优势未能转化为自信”。

  因此,他们认为,“理工科院校的女大学生,在自己的性别角色认知与社会的性别歧视发生冲突时,她们最终不得不选择了屈服,而这一无奈的选择,也使她们的学业陷入更深的困境。”

  身为工科女,东北某理工大学的2014级毕业生李兰很失望,在去年毕业季的招聘会上,她连遭两家公司拒绝,理由均是“不招女生”。

  李兰很困惑,自己所就读的专业是学校的热门专业,高考时以高分考入。大学4年的成绩也遥遥领先。可最终,自己看中的岗位却不招收女生,“成绩比我差的男生都进了面试”。

  “我们老师建议我考研究生。因为我们专业就业还是会考虑一些性别因素,即使再优秀,女生都不占优势。”李兰认为,如今的大学教育与市场选择依然存在不对称情况,虽然一些过去只招男生的专业已经对女生开放,但就业市场却不匹配。

  李纪的校友吴玲是海洋技术专业的学生,却在一家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实习,“基本上是从零学起”。

  她所在的班级男女比例约为2∶1,班里的18名女生,有10名选择考研。“没办法,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只能考研,还都选择抛弃本专业了。”吴玲说。

  该校辅导员龚老师以另一更典型的海洋渔业与技术专业为例介绍说,“男同学毕业后要找跟专业相关的工作不难,现在水产公司、渔业公司人才缺口都不小,但女生想找这类工作基本不可能,因为中国目前没有女船员。”

  即使是不存在岗位限制的文科类专业,即便女生的专业成绩、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都优于男生,但在求职时依然会遭遇困难:用人单位更倾向于要男生。而且,用人单位的理由很充分、可以理解。比如,中小学校会说,学校里不能全是女老师;新闻媒体说,一些有危险的采访任务,还是派男记者去更放心。

  “女生在考试上有优势,导致比例过高。但在就业过程中,女生歧视现象还存在。社会上很多岗位还是男生的天下,这不就说明问题了吗?”熊丙奇说。

  在他看来,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要“两者兼顾”:一方面注意女生权利的平等,“现在大学已经明确规定不能因为性别问题来限制男女生招生”;另一方面,也应该关注男生的发展。

  “与其说是男生危机,或者女生危机,不如说是教育的危机。”李兰认为,从小学开始,男生好动、空间能力强等特点和优势就被抑制,“这直接削弱了男生在大学里的优势,可高等教育里的许多领域和专业,并不适合女生”。

  2004年以来,在普通初中和普通小学,女生的比例一直都维持在47%、46%左右;但在大学本专科阶段,女生所占比例从2004年的45.6%增长为2014年的52.12%,硕士生从44.15%增长为52.12%。

  这位刚刚考入一所省级师范院校的大一新生,在入学前,常常在网上看到学姐们吐槽这一困扰。

  没想到的是,对于和王玲一样的女性新生来说,学校进行的“厕所革命”让这一困扰成为历史:这所女生比例高达近9成的学校,今年改造了不少男卫生间给女生使用,女卫生间比例大大提高。

  不止在这所师范院校,近些年,“占领男厕”、“侵入男澡堂”以及“入主男宿舍楼”一类的现象频频在大学校园里发生。有人戏称,如今的大学进入了“她”时代,“女主席”、“女学霸”、“女社长”越来越多。

  然而,占据优势的女学生却往往在走出校园后便不那么顺利。看似“男生危机”的大学校园中,撑起“半边天”的女生也同样是“晴”时有“雨”。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男女比例几乎接近1∶9,山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为1∶13,南开大学中文系今年招收的82名新生中仅有10余名男生,北京语言大学女生比例达83%……可见,如今,师范院校和其他大学文科院系里的男女生比例已经严重失调。

  “在我指导的班级里,通常一个班40多个学生,男生可能只有四五个。”在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王海刚看来,如今师范类院校男女比例差距太大。

  该校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林楠也感慨不已,“在女生多的班级里,女生当汉子使,男生当牲口使,这句话一点没错”。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年9月发布的《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白皮书中就提到,我国女性接受初中及以上,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机会显著增加。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和硕士研究生在校生中的女生比例分别为52.1%和51.6%,博士研究生在校生中的女生比例为36.9%。

  记者梳理了2004年至2014年这10年间,教育部关于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女生数量及比例的公开资料发现,从普通高中到博士研究生,各个学段女生比例都整体呈现出持续上升态势。

  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是大学本专科及硕士生:大学本专科10年内增长了约6个百分点,硕士增长了近8个百分点。大学本专科女生所占比例,从2004年的45.6%增长为2014年的52.12%,硕士生从44.15%增长为52.12%。

  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在普通初中和普通小学,10年间女生的比例一直都维持在47%、46%左右。

  这一现象,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与整个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都有关系。他说:“现在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更加强调以分数来评价学生,因此女生会表现出一定优势,就拿高考来说,是语数外加上文、理综合的分,语数外这三门中,语文和外语基本上都是女生占优势。”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校招生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前高考依然是分数定胜负,女生在应试教育中出头更容易,“看看各省的高考状元你会发现,女状元是越来越多了”。

  《2015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就显示,在2000~2014年里,省级高考状元中,女状元攀升至52.65%,男状元跌至47.35%。在这10年的高考状元中,有8年女状元数量超过男生。

  在“女儿国”的强势扩充下,万花丛中一点绿的男生们变得有些弱势。林楠说,“大学课堂上坐在前排听课的几乎都是女生,班上成绩排名靠前的几乎都是女生,班级评优也让女生拿了个遍,男生没了存在感,所以班上的男生也就不愿意留在课堂,经常搭伙集体‘出逃’。”

  大学女生的崛起势不可挡,甚至在一些男生占据绝对优势的传统理工科、农林院校,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女学生的面孔。

  前不久,《全国高校男女比例排行榜》在微信朋友圈里疯转。这份针对全国719所高校男女比例的调查数据显示,高校“阴盛阳衰”现象已逐渐普遍,除师范类、外语类高校尤其明显外,综合类大学也逐渐从平衡走向女多男少。

  对此,社会上不乏“男孩危机”、“救救男孩”的声音。可事实上,如熊丙奇所言,就当下的教育来讲,不仅仅男孩面临危机,女孩同样也面临危机。

  在东部地区一所理工类院校里,过去一些没有女生的专业,近年来不仅出现了女生,且比例还在稳步增长。该校一名女生说,我们正在努力打破“女性不适合读理工科”的旧观念,但事实证明,没那么容易。

  李纪是这所高校的2012级学生。她所就读的海洋测绘专业,男女比例为14∶1。李纪说,“当初报这个专业是因为对海洋感兴趣,对专业具体情况并不了解。大一刚入学作为班级少有的女孩之一,自己还有几分‘自豪’。但经过前面3年的学习,这种自豪感已经荡然无存了。”

  海洋测绘专业本科毕业后的对口工作主要是做船员或测绘员,学校的课程设置也都围绕这个工作需求展开。而她这样的女生,往往会“栽”在专业实践上。

  大三下学期,学校会安排专业实践——出海实习。李纪回想起“在船上”的经历,至今仍感后怕。因为晕船,李纪和班里另外一名女同学在实习的两周里基本是“睡过去的”,吐得昏天黑地,“连正常生活都成问题,更别谈实习,带队老师也拿我们没办法”。

  在一篇题为《理工科女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困境及分析》的文章中,研究者调查后发现,报考大学时,怀揣专业兴趣进入大学的理工科女大学生比例高于男生。但进入大学后,专业兴趣上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解了。当问到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专业时,女生选择偏理工专业的比例仅有14.1%,而男生的比例达到30.8%。

  不仅如此,调查还发现,理工科女大学生成绩虽然优于男生,但她们自己对此的解读是女生对成绩更为看重,并且女生在学习上花的精力大于男生,“这说明,女生的成绩优势未能转化为自信”。

  因此,他们认为,“理工科院校的女大学生,在自己的性别角色认知与社会的性别歧视发生冲突时,她们最终不得不选择了屈服,而这一无奈的选择,也使她们的学业陷入更深的困境。”

  身为工科女,东北某理工大学的2014级毕业生李兰很失望,在去年毕业季的招聘会上,她连遭两家公司拒绝,理由均是“不招女生”。

  李兰很困惑,自己所就读的专业是学校的热门专业,高考时以高分考入。大学4年的成绩也遥遥领先。可最终,自己看中的岗位却不招收女生,“成绩比我差的男生都进了面试”。

  “我们老师建议我考研究生。因为我们专业就业还是会考虑一些性别因素,即使再优秀,女生都不占优势。”李兰认为,如今的大学教育与市场选择依然存在不对称情况,虽然一些过去只招男生的专业已经对女生开放,但就业市场却不匹配。

  李纪的校友吴玲是海洋技术专业的学生,却在一家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实习,“基本上是从零学起”。

  她所在的班级男女比例约为2∶1,班里的18名女生,有10名选择考研。“没办法,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只能考研,还都选择抛弃本专业了。”吴玲说。

  该校辅导员龚老师以另一更典型的海洋渔业与技术专业为例介绍说,“男同学毕业后要找跟专业相关的工作不难,现在水产公司、渔业公司人才缺口都不小,但女生想找这类工作基本不可能,因为中国目前没有女船员。”

  即使是不存在岗位限制的文科类专业,即便女生的专业成绩、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都优于男生,但在求职时依然会遭遇困难:用人单位更倾向于要男生。而且,用人单位的理由很充分、可以理解。比如,中小学校会说,学校里不能全是女老师;新闻媒体说,一些有危险的采访任务,还是派男记者去更放心。

  “女生在考试上有优势,导致比例过高。但在就业过程中,女生歧视现象还存在。社会上很多岗位还是男生的天下,这不就说明问题了吗?”熊丙奇说。

  在他看来,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要“两者兼顾”:一方面注意女生权利的平等,“现在大学已经明确规定不能因为性别问题来限制男女生招生”;另一方面,也应该关注男生的发展。

  “与其说是男生危机,或者女生危机,不如说是教育的危机。”李兰认为,从小学开始,男生好动、空间能力强等特点和优势就被抑制,“这直接削弱了男生在大学里的优势,可高等教育里的许多领域和专业,并不适合女生”。

相关新闻
HTML地图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