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屋里飘出粽子的炊香,户户门前挂起避邪的“蒲剑”,孩子们戴上了香包,赛龙舟时的呐喊、欢呼在耳畔回绕又是一个端午节。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向来都说法不一,目前较普遍的说法便是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有唐代文秀《端午》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但是,端午节毫无悲意,甚至略带喜庆之味,怎能使我们怀念屈原?要解开这一原因,恐怕要先了解屈原。
《离骚》乃屈原之著作,其记录了屈原的一生,推敲其中的名句,便可品出屈原的灵魂。
屈原小时就积极自修,锻炼品质,更有整治国家的抱负与献身国家的忠心。屈原凭这一点做官、为人,在他为官之时,便看出了国中的黑暗,担心国家为此覆灭。他深知忠言直谏有祸,却“忍而不能舍也”。他那忧国忧民、行廉志洁的人品不允许他保持沉默,它要使屈原站起来呐喊:“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然而,屈原始终生活在一个腐朽的环境中。人如花草一般,枯萎死绝无任何伤害,使屈原痛心的是这些花草发生了质变。屈原身为一朵高洁的百合,扎根在沼泽之中,必会招来周围荆刺的攻击。但他始终没有“背绳墨以追曲”,始终“伏清白以死直”。
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国家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凭屈原的才智,在“楚材晋用”较为普遍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异国寻找出路。为何不离开危机四伏的楚国?答案只有一个:因为屈原是个有人格的人,他永远不会出卖自己的人格!
屈原在他的政治道路上是一名失败者。他孤独、苦闷,他的一生是一场悲剧,他对自己的“美政”理想未能实现感到失望。即使他已在文学道路上颇有一番成就,也无法给他的心灵带来一点安慰。他才华横溢、赤胆忠心im体育、品格高尚,却未能拯救国家。到最后,也只有汩罗江与他的高洁相伴
然而如今,屈原的“美政”理想已经实现,社会和谐、百姓安居乐业,岂不是屈原最想看到的场面?因此。端午节也逐渐寄托了屈原之理想实现后的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