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dao网站·(中国)官方平台

集团新闻

im体育中庸全文及译文(完整版)

发布日期:2023-07-23  来源:

  im体育《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

  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宋代学者将《中庸》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其主要注本有程颢《中庸义》、程颐《中庸解义》、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传注》、戴震《中庸补注》、康有为《中庸注》、马其昶《中庸谊诂》和胡怀琛《中庸浅说》等。

  译⽂:上天赋予⼈和物的根本,叫做“性”;在⼈即⼈性,在物即物性。遵循本性⾃然的规律,叫做“道”。修养⼈性⾃然的法规,叫做“教”。

  原文: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道也。是故君⼦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慎其独也。

  译⽂:“道”是⽚刻也脱离不开的,能够脱离开的,就不是“道”了。因此,有道德的君⼦⾮常谨慎、敬畏地对待那眼睛只有天下最诚的圣⼈,才能充分地发挥他的天性;发尽天性,才能发尽⼈性;发尽⼈性,才能发尽物性;发尽物性,就能助天地化⽣、养育万物;能助天地化育万物,就能与天地并列,排在第三了。

  看不见、⽿朵听不见的东西 - “道”;遏制住欲念,即使是在隐晦或细微的地⽅,也不让它显现出来。因此,当君⼦⼀个⼈独处的时候他是特别谨慎的。

  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喜怒哀乐等感情还没有抒发出来的时候,叫做“中”;抒发出来⽽⼜完全符合礼义的标准,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的通途。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正常运⾏,万物就会正常地⽣长、发育。

  君⼦能做到中庸,是因为君⼦时刻都能做得恰如其分,既‘不超过’⼜不‘不⾜’;⼩⼈则相反,做不到中庸,是因为⼩⼈做事⽆所顾忌。”

  译⽂:孔⼦说:“中庸是⾄⾼⽆上的道德标准了吧!百姓之中很久以来就很少有⼈能做到了。”

  原⽂:⼦⽈:“道之不⾏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译⽂:孔⼦说:“中庸之道实⾏不起来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做得太“过”,往往超过中庸的标准;愚钝的⼈却常常达不到中庸的标准。中庸之道流行不起来的原因,我是知道的。贤德的⼈往往做过了头,不贤的⼈却常常达不到标准。

  原⽂:⼦⽈:“舜其⼤知也与!舜好问⽽好察迩⾔,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译⽂:孔⼦说:“舜可以说是有⼤智慧的⼈吧!但他却喜欢发问,并善于审察哪怕是浅近的话。他不揭露别⼈的缺点,却宣扬

  别⼈的长处;能掌握事物的正反的两个极端,⽤中正的法则去指导民众;这就是舜之所以成为舜的缘故吧!”

  原⽂:⼦⽈:“⼈皆⽇予知,驱⽽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莫之知辟也。⼈皆⽈予知,择乎中庸⽽不能期⽉守也。”

  译⽂:孔⼦说:“⼈⼈都说⾃⼰聪明,然⽽把他驱赶并使他落⼊捕兽的⽹笼和陷阱⾥,却不知道躲避。⼈⼈都说⾃⼰聪明,但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不能坚持实⾏⼀个⽉啊!”

  译⽂:孔⼦说:“颜回的为⼈是这样:选择了中庸之道,就像得到了⼀条善道,牢牢地记在⼼⾥,不让它失去。”

  译⽂:孔⼦说:“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好,爵位俸禄可以推辞掉,雪亮的⼑刃也可以⾚着脚踩着⾛过,中庸之道可是难以实⾏起来的呀!”

  译⽂:⼦路问什么是强。孔⼦说:“你问的是南⽅的强呢?北⽅的强呢?还是你认为的强呢?

  ⽤宽⼤柔和去感化教诲别⼈,即使别⼈⽤不合理的作法来对待⾃⼰,也不施报复,这是南⽅的强啊!君⼦信守这种强。

  译⽂:所以君⼦和顺⽽不随波逐流,这才是最强啊!⽴定中正⽽不偏倚,这才是最强啊!

  译⽂:孔⼦说:“喜好探索隐僻的道理.⾏事荒诞怪异,即使能得到后代⼈的传述,我是不会去做的。

  君⼦遵循中庸之道,即使避世隐居,终⾝不为⼈知、不被重⽤⽽不后悔,只有圣⼈才能这样做。”

  原⽂:君⼦之道,费⽽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也,虽圣⼈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焉;及其⾄也,虽圣⼈亦有所不能焉。

  译⽂:君⼦所⾏的“道”,⼴⼤⽽细微。从它的⼴⼤、明显⽅⾯来说,即使是愚男愚⼥,也能让他们了解;即使是不贤德的普通男⼥,也能让他们去实⾏。但

  原⽂:天地之⼤也,⼈扰有所憾。故君⼦语⼤,天下莫能载焉;语⼩,天下莫能破焉。

  译⽂:天地太⼤了,⼈类还因为⽆法掌握它⽽感到遗憾。因此,君⼦说到的⼤,整个天下也装载不下,说到的⼩,天下没有⼈能把它剖开。

  《诗经》上说:“鹰飞在⾼空,鱼游跃于深渊。”这是说:“道”从天上到⽔底,⽆处不在,⽆处不显。

  君⼦所⾏的道,开始于普通男⼥,但推展到了极点,就能披露天地间⼀切事物之理。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视之,犹以为远。故君⼦以⼈治⼈,改⽽⽌。

  译⽂:孔⼦说:“道是不会远离于⼈的,如果⼈在实⾏道时却远远离开了⼈,那就不能说他实⾏的是正道了。

  《诗经》上说:‘伐⽊做斧柄,伐⽊做斧柄,做柄的⽅法并不远。’⼿握着斧柄砍伐⽊材来做柄,其实样板就在你⼿中,你还斜着眼看,以为差得很远。因此,君⼦⽤⼈道来治理⼈事,直到⼈改过为⽌。

  “做到‘忠’、‘恕’,离中庸之道就不远了。不愿意加到⾃⼰⾝上的事,也就不要强加到别⼈⾝上。

  原⽂:“君⼦之道四,丘未能⼀焉。所求乎⼦,以事⽗未能也。所求乎⾂,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庸德之⾏,庸⾔之谨;有所不⾜,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顾⾏,⾏顾⾔,君⼦胡不慥慥尔。”

  译⽂:“君⼦所⾏的道有四项,孔丘我⼀项也没有做到。⽤要求⼉⼦应该做的事去侍奉⽗亲,我没能做到;⽤要求⾂下应该做的事去侍奉君王,我没能做到;⽤要求弟弟应该做的事去对待兄长,我没能做到;⽤要求朋友应该的事⾸先与朋友交往,我没能做到。

  平常的德也要实⾏;平常的话,说起来也要谨慎。即使感到⼒不从⼼,也不敢不努⼒去做;即使能做得很完美,也不敢把话说尽⽽不留余地。语⾔要顾全⾏动,⾏动要顾全语⾔,君⼦的⾔⾏能做到这样,难道还不算忠厚⽼实吗?”

  原⽂:“君⼦素其位⽽⾏”不愿乎其外。素富贵,⾏乎富贵。素贫贱,⾏乎贫贱。素夷狄,⾏乎夷狄。素患难,⾏乎患难。君⼦⽆⼊⽽不⾃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已⽽不求于⼈,则⽆怨。上不怨天,下不尤⼈。

  君⼦能安于⾃⼰现在的⾝份和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奢望超出⾃⼰⾝份和地位以外的名利。

  译⽂:现在富贵了,按富贵⾝份应做的去做;现在处于贫贱地位,就做贫贱⼈该做的事;现在居住在夷狄地区,就按夷⼈或狄⼈的习惯去⾏事;现在处于忧患灾难的境遇,就做这种境遇中可能做到的事。君⼦⽆论处于什么样的境遇,没有不悠然⾃得的时候。

  处于上位,不欺凌下属;处于下位,不巴结上司。只端正⾃⼰⽽不责求别⼈,这样就没有抱怨⼼。对上不抱怨⽼天不公,对下不责怪别⼈不对。

  孔⼦说:“射箭的事好⽐君⼦⾏道。如果射不中靶⼼,不是去怨这怨那,⽽是反过来检查⾃⼰。”

  《诗》⽈:“妻⼦好合,如⿎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译⽂:君⼦推⾏中庸之道就从⾃⾝做起,就像⾛远路⼀定要从近处出发,登⾼⼭⼀定由低处开始。

  《诗经》上说:“妻⼉和睦情深,像弹琴⿎瑟那样和谐。兄弟融洽相处,和乐亲热。你的家庭和顺幸福,你的妻⼉欢乐。”

  原⽂:⼦⽈:“⿁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弗见,听之⽽弗闻,体物⽽不可遗。使天下之⼈,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译⽂:孔⼦说:“⿁神的德⾏,真是盛⼤得很哪!看却看不到形状;听却听不到声⾳;⽣成万物⽽⼀个也不遗漏;使天下⼈斋戒盛装,来举⾏祭祀典礼。洋溢荡漾,好像在⾃⼰的头顶之上,⼜像在左右⾝旁。

  《诗经》上说:‘神的降临,不可揣测。怎敢怠慢不敬?’从隐微到明显,它的真实是这样不可遮掩啊!”

  原⽂:⼦⽈:“舜其⼤孝也与!德为圣⼈,尊为天⼦,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孙保之。

  《诗》⽈:‘嘉乐君⼦,宪宪令德。宜民宜⼈,受禄于天。保佑命之,⾃天申之。’故⼤德者必受命。”

  译⽂:孔⼦说:“舜该是个最孝顺的⼈吧?有圣⼈的德⾏,有天⼦的尊贵,四海之内他最富有,宗庙⾥祭祀他,⽽且⼦孙万代保持着祭祀不断。

  因此,有⼤德的⼈⼀定能得到应有的地位,⼀定能得到应有的俸禄,⼀定能得到应有的名望,⼀定能得到应有的寿数。

  因此,上天造就万物,就⼀定会因其材质⽽有厚有薄。所以该裁培的就栽培,该毁坏的就毁坏。

  《诗经》上说:‘和乐的君⼦,有昌明的⼤德。和顺⼈民使之安居乐业,承受上天赐予的福禄。天命保佑着他,使他不断的受⽤。’所以有⼤德的⼈,必然受天命做天⼦。”

  原⽂:⼦⽈:“⽆忧者,其惟⽂王乎!以王季为⽗,以武王为⼦;⽗作之,⼦述之。

  武王缵⼤王、王季、⽂王之绪,壹戎⾐⽽有天下。⾝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孙保之。

  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武之德,追王⼤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夫,及⼠庶⼈。⽗为⼤夫,⼦为⼠,葬以⼤夫,祭以⼠;⽗为⼠,⼦为⼤夫,葬以⼠,祭以⼤夫。期之丧,达乎⼤夫。三年之丧,达乎天⼦。⽗母之丧,⽆贵贱⼀也。”

  译⽂:孔⼦说:“没有忧愁的⼈,⼤概只有周⽂王吧!王季是他的⽗亲,武王是他的⼉⼦。⽗亲为他开创基业,再由⼉⼦继承。

  武王继续太王、王季、⽂王的功业,⼀穿上战袍就取得了天下。⾃⼰没有失去显赫的名望,被尊为天⼦,拥有四海以内的全部财富,享受宗庙的祭祀,⼦⼦孙孙永保祭祀不断。

  “武王晚年承受天命,周公完成了⽂王、武王的德业;追尊太王、王季为王,⽤天⼦的礼制,上祭太王以前的先祖。罔公制定的这样的礼制,通⾏于诸侯、⼤

  夫,直⾄⼠和庶⼈。如果⽗亲是⼤夫,⼉⼦是⼠,可以⽤⼤夫的礼来安葬⽗亲,⽤⼠的礼来祭祀⽗亲。如果⽗亲是⼤夫,⼉⼦是⼠,可以⽤⼠的礼来安葬⽗亲,⽤⼤夫的礼来祭祀⽗亲。⼀周年的守丧期可通⾏到⼤夫,三年的守丧期可通⾏到天⼦。给⽗母守丧的⽇期,上下⼀致,没有贵贱的区别。”

  春、秋季节,整理祖庙、陈列祖先遗留的器物,摆设祖先遗留的⾐服,贡献应时的⾷品。

  原⽂: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im体育。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不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所以序齿也。

  “践其位,⾏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事亡如事存,孝之⾄也。

  “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di第四⾳,”帝”⾳)尝之义,治国其如⽰诸掌乎!”

  译⽂:宗庙祭祀的礼,是为了明确‘昭’和‘穆’的长幼、亲疏的次序的。排列爵位的次序。是为了分别贵贱的。排明执事⼈的等级,是为了辨别贤愚的。晚辈给长辈敬酒,是为了把恩荣赐予幼年的。按头发的⿊与⾃安排座次,是为了明确长幼的次序的。

  “然后,各站其位,举⾏先王的祭礼,演奏先王的乐章,尊敬先王所尊敬的祖先,亲近先⼯所爱护的⼦孙⾂民。侍奉死者同他⽣时⼀样,尊奉亡者如同他在世⼀样。这就是最⼤的孝。

  “举⾏郊社的祭祀,是为了侍奉上帝,举⾏宗庙的祭祀,是为了祭祀祖先。明⽩‘郊社’、‘禘尝’祭祀的意义,治国⼤概就像看⼿掌上的东西⼀样吧!”

  译⽂:孔⼦说:“⽂王、武王的政令,记在⽊版或⽵简上。他们在世时,他们的政令就能施⾏。他们死了,政令就没⼈执⾏了。

  ⼈⾏事的准则是加速治理政事。⼤地的准则是加速树⽊的⽣长。这政事啊,好⽐芦苇。

  所以治理政事取决于得⼈;能否选⽤贤才,取决于掌政⼈的⾃⾝。修养⾃⾝要⽴⾜于 -道’,⾏“道”要⽴⾜于‘仁’。

  原⽂:“仁者,⼈也;亲亲为⼤。义者,宜也;尊贤为⼤。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也。

  故君⼦不可以不修⾝;思修⾝,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思知⼈,不可以不知天。

  译⽂:“仁就是爱⼈的意思,以亲近⾃⼰的亲族为最⼤的仁。义就是合适待⼈的意思,尊敬贤德就是最⼤的义。亲近亲族要分远近,尊敬贤德要有等差,这是从礼上产⽣出来的。

  所以君⼦不可以不修养⾃⾝;要修养⾃⾝,不可以不侍奉亲族;要侍奉亲族,不可以不了解⼈;要了解⼈,不可以不了解天。

  原⽂:“天下之达道五,所以⾏之者三,⽈:“君⾂也,⽗⼦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译⽂:天下通⾏的伦常道理有五项,实⾏这五项伦常道理的⽅法有三项。五伦是:君⾂、⽗⼦、夫妇、兄弟、朋友,这五项是通⾏天下的伦常道理。

  或⽣⽽知也,或学⽽知之,或困⽽知之;及其知之,⼀也。或安⽽⾏之,或利⽽⾏之,或勉强⽽⾏之;及其成功,⼀也。”

  有的⼈⽣下来就知道天下通⾏的道理,有的⼈通过学习然后才知道,有的⼈经过困惑和探索才能知道。但他们所知道的东西则是⼀个。有的⼈很⾃然地就实⾏了这通⾏天下的⼤‘道’,有的⼈则需要利导之后才能实⾏它,有的⼈是很努⼒才能实⾏它。但他们都能成功,结果是⼀样的。”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知所以修⾝,则知所以治⼈;知所以治⼈,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译⽂:孔⼦说:“好学就接近‘智′了,努⼒实⾏就接近‘仁’了,知道什么是羞耻就接近‘勇’了。了解了这三个字的含义,就知道该怎样去修养⾃⾝了;知道了怎样修养⾃⾝,就知道该怎样去治理⼈事了;知道了怎样治理⼈事,就知道该怎样去治理天下和国家了。

  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修⾝也,尊贤也,亲亲也,敬⼤⾂也,体群⾂也,⼦庶民也,来百⼯也,柔远⼈也,怀诸候也。

  修⾝则道⽴,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昆弟不怨,敬⼤⾂则不眩,体群⾂则⼠之报礼重,⼦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则财⽤⾜,柔远⼈则四⽅归之,怀诸候则天下畏之。

  译⽂:“治理天下和国家的准则可概括为九条:即修养⾃⾝、尊重贤德、亲近亲族、尊敬⼤⾂、体恤群⾂、爱民如⼦、吸引各种⼯匠来为我⽤、安抚远⽅来客、和睦各国诸侯。修⾝就能⽴⾜于道;尊重贤德就不会迷惑;亲近亲族,叔伯、兄弟就不会抱怨;尊敬⼤⾂,处事就不会糊涂;体恤群⾂,⼠⼈回报的礼就重;爱民如⼦,百姓就努⼒去做;吸引百⼯来为我⽤,财货供应就会充⾜;安抚远⽅来客,四⽅的百姓就会来归顺:和睦诸侯,天下就都对我敬畏了。

  原⽂:“齐明盛服,⾮礼不动,所以修⾝也。去谗远⾊,⽽贵德,所以劝贤也。

  译⽂:纯净⼼理.整洁服装,不符合礼的事不做.这是修养⾃⾝的⽅法。不听谗⾔,疏远美⾊,轻财货⽽崇尚贤德。这就是勉励贤⼈的⽅法。

  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也。忠信重禄,所以劝⼠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省⽉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也。

  译⽂:尊重他们的爵位,加厚他们的俸禄,和他们的爱好、厌恶保持⼀致,这就是亲近亲族的⽅法。多设官职,任由⼤⾂去调遣,这是勉励⼤⾂的⽅法。对⼈忠诚有信,俸禄优厚,这是勉励⼠⼈的⽅法。适时使⽤民⼒,减轻赋税,这是勉励百姓的⽅法。每天考察做⼯的勤情,每⽉都考察做⼯的业绩,按成绩给予相当的粮⾷,这是勉励百⼯的⽅法。

  原⽂:送往迎来,嘉善⽽矜不能,所以柔远⼈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薄来,所以怀诸候也。

  译⽂:送往迎来,奖励好的⽽同情能⼒差的,这是安抚远⽅来客的⽅法。使断绝了后代的诸侯能够有继承⼈、使被废的诸侯能够复国,治理动乱,扶持危亡,按时进⾏朝觐天⼦和互相聘问,赠给诸侯的礼物丰厚,对回赠的不嫌薄,这就是

  原⽂:“凡事豫则⽴,不豫则废。⾔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译⽂:⽆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说话也⼀样,说话前如果有准备,就能不出⽑病。做事事前有准备,就不会陷⼊困境。⾛路前如有定向,就不会⾛错路。实⾏中庸之道。先有充分准备.就不会出现穷尽的时候。

  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不诚,不顺乎亲矣。诚⾝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矣。

  译⽂:“在下位的⼈得不到上司的信任,百姓就不能治理好。要得到上司的信任是有办法的,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上司的信任了;要得到朋友的信任是有办法的,不顺从⽗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了;要顺从⽗母是有办法的,反省⾃⼰诚实不诚实,不诚实就不能顺从⽗母了;要⾃⾝诚实是有办法的·不明⽩什么是善就不能使⾃⾝诚实了。

  原⽂:“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之道也。诚者,不勉⽽中,不思⽽得,从容中道,圣⼈也。诚之者,择善⽽固执之者也。

  译⽂:“诚是天理的根本:努⼒去做到诚,是做⼈的准则。天理的诚,是不⽤努⼒就能达到。不⽤思考就能得到、⾃然⽽然就

  符合天理。圣⼈正是这样。努⼒去做。⼒争做到诚。就是选择了善⽽坚持到底的⼈啊。

  那就要⼴泛地学习,要详细地探讨,要⽤⼼地思考,要到弄清道理为⽌。然后就忠实地去贯彻它。

  原⽂:“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之弗笃弗措也。⼈⼀能之,⼰百之,⼈⼗能之,⼰千之。

  译⽂:“要么不学,学了但还没有掌握它,就不能停⽌;要么不探讨,探讨了但还没有弄出所以然来,就不能停⽌‘要么不去思考,已经经过思考但没弄明⽩,就不能停⽌;要么不去辨别,辨别不清,就不能停⽌;要么不实⾏,已经实⾏了但不忠实坚定,就不能停⽌。别⼈⼀次能做到,⾃⼰做⼀百次;别⼈⼗次能做到,⾃⼰做⼀千次。

  如果真能按这样的办法去做·虽然愚昧也⼀定变得聪明,虽然柔弱也⼀定会变坚强。”

  译⽂:由诚⽽达到明⽩道理的,叫做天性;由明⽩道理⽽达到诚的,叫做教育。诚就能明⽩道理了,明⽩道理就能诚了。

  原⽂:唯天下⾄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之性。能尽⼈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译⽂:只有天下最诚的圣⼈,才能充分地发挥他的天性;发尽天性,才能发尽⼈性;发尽⼈性,才能发尽物性;发尽物性,就能助天地化⽣、养育万物;能助天地化育万物,就能与天地并列,排在第三了。

  原⽂: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诚为能化。

  译⽂:次⼀等的是贤⼈,能由具体的道理推导到普遍道理,由普遍道理就能达到诚的境界,再由诚表现到表⾯,表现到表⾯就显著可见,显著就闪现出光辉,这光辉就能使⼈⼼感动,内⼼感动就发⽣变⾰,达到⼈⼼变⾰,就是⼈群受到教化了。只有天下最诚的圣⼈才能教化⼈啊!

  原⽂:⾄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诚如神。

  译⽂:如果能达到“⾄诚”,就能预测未来。国家将要兴旺,⼀定会出现祥瑞的征兆;国家将要灭亡,⼀定会出现妖孽。这些现象能⽤蓍草和龟甲占⼘出来.或表现在某些⼈的动作⾏为上。祸福将要到来,是福,⼀定会事先预知;是祸,包⼀定会事先预知。所以说⾄诚如同神灵。

  诚者,⾮⾃成已⽽⼰也,所以成物也。成⼰,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诚贯穿事物发⽣发展的全过程.⽽离开诚‘事物本⾝就不存在。因此,君了以诚为最珍贵诚。

  并不是完成⾃我就算完了,还要成全万物。完成⾃我,就是仁:成全万物,就是智。⼈的本性是天⽣固有的,符合⾃⾝和外界环境的发展规律,所以任何时候施⾏都是合适的。

  原⽂:故⾄诚⽆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明。博厚,所以载物也。⾼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明配天,悠久⽆疆。如此者,不见⽽章,不动⽽变,⽆为⽽成。

  译⽂:所以⾄诚是永不停⽌的。不停⽌就长久,长久就会有效验,有效验就会悠远,悠远就会⼴博⽽深厚,⼴博深厚就能⾼⼤光明。⼴博深厚就能负载万物;⾼⼤光明,就能覆盖万物;悠久,就能⽣成万物。⼴博深厚可以与地相⽐,⾼⼤光明可以与天

  相⽐,悠远长久就会永⽆⽌境。正因为这样,⾄诚不表现就⾃然显著,不活动就发⽣变化,不⽤操作就能⽣成万物。

  原⽂:天地之道,可⼀⾔⽽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穷也,⽇⽉星⾠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撮⼟之多,及其⼴厚,载华岳⽽不重,振河海⽽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卷⽯之多,及其⼴⼤,草⽊⽣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焉,货财殖焉。

  译⽂:天地的道理,可以⽤⼀句话 - ⾄诚,把它完全表述出来。天地造成万物只靠⾄诚,所以它⽣成万物不可揣测。天地的道理真是⼴博、深厚、⾼⼤、光明、悠远、长久啊!现在说我们看到的天,它光明⼀⽚;其实它⽆穷⽆尽,⽇、⽉、星⾠都⾼悬在那⾥,万物都在它的覆盖之下啊!现在说我们所在的⼤地,被我们所占的不过是⼀⼩撮⼟⽽已;其实它的⼴博深厚,承载着华⼭⽽不显得重,容纳江河湖海⽽不泄露,万物都被它负载着啊!现在说到⼭,不过是⼀⼩块⽯头;其实它的⼴⼤,草和树⽣在上⾯,禽兽栖息在上⾯,宝藏从⼭⾥发掘出来啊!现在说到⽔,不过⼀句之多;其实它深不可测,鼋、鼍、蛟、龙、鱼、鳖在其中⽣活,给⼈类繁殖着财货啊!

  原⽂:《诗》云:“维天之命,於穆不已!”盖⽈天之所以为天也。“於乎不显!⽂⼯之德之纯!”盖⽇⽂王之所以为⽂也,纯亦不已。

  译⽂:《诗经》上说:“只有上天的明命,深远⽽⼜⽆穷。”这⼤概是说天之所以成为天的道理吧!“啊,多么光明,⽂王德⾏的纯洁!”这⼤概是说⽂王之所以被尊称为“⽂”吧!他的纯洁永⽆⽌境。

  原⽂:⼤哉圣⼈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后⾏。故⽈:苟不⾄德,⾄道不凝焉。

  故君⼦尊德性⽽道问学,致⼴⼤⽽尽精微,极⾼明⽽道中庸,温故⽽知新,敦厚以崇礼。

  译⽂:伟⼤啊,圣⼈的道!洋溢浩荡,⽣长万物,与天⼀样崇⾼。充实伟⼤啊,三百条礼仪,三千条威仪!等待着圣⼈然后实⾏。所以说:“如果不是他最⼤的德性,最⾼的道也不能凝成。”

  因此,君⼦尊崇德性⽽探讨学问,使⾃已⼤到最⼴⼤,细⾄最精微,最⾼明⽽⾏中庸之道,温习旧知识⽽延伸到新知识,朴实忠厚⽽崇尚礼仪。

  原⽂: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以兴;国⽆道,其默是以容。《诗》⽈:“既明且哲,以保其⾝。”其此之谓与?

  译⽂:因此,处于上位⽽不骄傲,做下属⽽不犯上作乱。国家有道时,其建议⾜以使国家兴旺;国家⽆道时,他沉默⾜以保全⾃⼰。《诗经》上说:“既明⼜智,来保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原⽂:⼦⽈:“愚⽽好⾃⽤,贱⽽好⾃专,⽣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者也。”

  译⽂:孔⼦说:“愚昧却好⾃以为是,卑贱却好独断专⾏;⽣在现今的时代,却要恢复古代的制度。这样⼀来,灾难就会落到他的⾝上。”

  即使有天⼦的地位,如果没有德性,也不敢制定礼乐制度啊!即使有那样的德性,如果没有那样的地位,也不敢制定礼乐制度啊!

  原⽂:⼦⽈:“吾说夏礼,杞不⾜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之,吾从周。”

  译⽂:孔⼦说:“我解释夏代的礼制,杞国的制度不够⽤来做证。我学习商代的礼仪,宋国还保留着⽂献。我学习周的礼仪,现在还通⽤着,我遵从周礼。”

  译⽂:王要主宰天下,把议礼、制度、考⽂这三件事重视起来吧,它们能使王减少失误啊:

  上古时夏、商的礼仪虽然很好,但⽆从证明;⽆从证明就不能使⼈信从;不能使⼈信从,百姓就⽆法遵照实⾏。

  后世的圣⼈倡导的礼仪虽然很好,但他却不在帝王的尊位;不在尊位就难得信任;难得信任,百姓就不能遵照实⾏。

  原⽂:故君⼦之道,本诸⾝,征诸庶民,考诸三王⽽不缪建诸天地⽽不悖,质诸⿁神⽽⽆疑,百世以俟圣⼈⽽不惑。

  译⽂:是故君⼦动⽽世为天下道,⾏⽽世为天下法,⾔⽽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所以君⼦之道以他的⾃⾝德⾏开始;从百姓那⾥得到验证;从禹、汤、⽂王三察⽽没有违谬;建⽴在天地之间⽽不违背正理;询问⿁神⽽没有疑义;就是百世以后的圣⼈也没有疑惑。

  询问⿁神⽽没有疑义,就是认识了天;百世以后的圣⼈也没有疑惑,就是认识了⼈。

  因此,君⼦的⼀举⼀动,世代都把它作为天下的正道;⼀切⾏为,世代都把它作为天下的法规;⼀切⾔论,世代都把它作为天下的准则。离得远,⼈们就向往它;离得近,⼈们也不讨厌它。

  原⽂:《诗》⽈:“在彼⽆恶,在此⽆射,庶⼏夙夜,以永终誉。”君⼦未有不如此,⽽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译⽂:《诗经》上说:“在那⼉没有⼈厌恶,在这⼉也没有⼈嫌弃。⼏乎是⽇⽇夜夜,永远保持着好的声誉。”如果君⼦不能这样做⽽能很早地誉满天下,是绝没有的事。

  万物并育⽽不相害,道并⾏⽽不相悖。⼩德川流,⼤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也。

  好象天地⼀样,没有⼀物不能负载,没有⼀物不能覆盖;好像⼀年四季交错着运⾏;好像天上的⽇⽉,交替着放射着光明。

相关新闻
HTML地图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