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dao网站·(中国)官方平台

集团新闻

大学之im体育大在于何处

发布日期:2023-07-28  来源:

  近来,随着高校录取通知书陆续送达,与大学相关的各种消息成为热搜,吸引着公众视线。人们越来越渴望了解大学的方方面面,我们关注与搜集大学教育相关的图书,读者可从这些书中走进大学、了解大学,重新审视“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价值所在。

  “‘好’大学不应该是遥远的,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不应该是少数人的。相反,‘好’大学应该是接地气的,是让人亲近的,是民众的im体育。”《什么是好大学?》(商务印书馆)一书作者、厦门大学原副校长邬大光在自序中这样写道。

  在不同个体的心目中,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好”大学都有当时、当地不同的内涵与答案。这本书是作者对多年实践经验、研究成果和新近思考的系统整理,以多年高等教育研究的理论素养、多年分管学校教学与国际合作的实践经验,为大家揭示好大学之所以好的内在奥秘,为学生、家长及教育工作者提供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深度考察,也为中国建设一流大学贡献一份智慧启迪。

  大学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在知识过剩、人工智能应用遍地开花的当下,还有什么是“唯有人可做和唯有人可教”的?在文化多元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对文化、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

  今年年初,美国社会学家安德鲁·阿伯特的著述《大学教育与知识的未来》(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推出中文版。作者提出,“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首次认识到自己永久的不完整性,并下决心不断努力去克服它。没有任何经典,没有一份可穷尽的书单能标志着受教育本身”。

  该书收集的一系列文章展示了这位美国学者近年来对大学、学术生活及知识所作的思考,包括讨论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各自的价值,追问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根本目的;面对当下知识过剩的现状,探寻出版社、图书馆、学术界的应对策略,书中还有他对陈达、瞿同祖、费孝通3位闻名于世的中国社会学家作品的评析。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在1931年就任清华大学校长之时,发表演说中的这句话,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大学因大学生而生,因大师而兴,因大楼而立。

  2018年,在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之际,新华社3位记者组成报道小组,走进这所高等学府,经过一个多月的实地走访,探究这所从清末走来、寄托无数国人“教育强国”梦想的学府的奥秘。时隔两年,在北京大学122周年校庆之际,《学问的“味道”:与燕园“大脑”面对面》(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该书以深度访谈的形式带领读者走进燕园,与原校长林建华、王选夫人陈堃銶、哲学系资深教授楼宇烈等8位北大著名教授、学者面对面深入交流,进入一个充满学问的世界。读者可以从访谈中感受到这些学者身上蕴藏着许多关于人生的学问,进一步理解怎么样做人、怎么样做学问,有时候远比“学问”本身更为重要。

  比如,年逾八旬的楼宇烈先生这样说,他刚进北大的时候,大家都信知识就是力量。学到最后,越来越发现能够运用知识才是有力量的。这本书中不仅有各个学科的前沿知识,也有学者的治学心得,从他们的身上,我们能体味到学问的“味道”,感受到朴素而深沉的“未名之美”,领略到新时代北大的精神魅力。

  水木清华,钟灵毓秀。“清华之所以为清华”有何奥秘?清华大学在超过110年历史里,有着怎样的育人特色?翻开《学问的“秘密”:这就是清华》(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或许就可以找到答案。

  新华社记者在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之际走进清华校园,对杨振宁、邱勇、丘成桐、姚期智、常沙娜等11位学者、教授进行深度访谈,从校风到校训,从育人到学术,受访者的话语中闪耀着思想的光芒,浸润着人生的智慧,揭示清华的精神内核与教育理念。

  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是因为有名师,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一定少不了皓首穷经的阅读,而名家学者都读过哪些书,又有哪些书对他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则是读者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

  《坐拥书城:北大学者书房》(北京大学出版社)一书带领读者沉浸式探访15位北大教师的书房和他们的阅读世界。他们是各学科教师的代表,每位学者都还提供了珍贵的影响人生的阅读书单。

  “在我心里,书房好比为学者量身定做的衣服,他们穿着合身不合身、舒服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北京大学法学院博雅讲席教授吴志攀为该书作序,在他看来,书房能看出一个学者的个性、习惯、格局等,他们选择什么样的书、怎么安放这些书,都在不经意间透露出好多信息。“仔细研究大学者的书房,或许能摸到一点治学的门道。”

  在该书主编任羽中看来,“北大学者的书房”是北大之所以为北大的“家底”所在,最有北大味道,最能体现北大的底蕴与气象。

  书房中有着对真理的孜孜以求,档案中则珍藏着一所大学的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一座清华园,半部近代史。《档案里的清华》(上海三联书店)以清华大学校史档案为主线,讲述了从庚子赔款、清华建校到1949年前后这半个世纪中的人与事,是一部反映20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与家国情怀的心灵史诗。

  该书收录1928年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就职演讲手稿、1940年冯友兰就“大学课程设置”等问题起草的呈请函、中国当代物理学先驱和奠基人叶企孙批改李政道的试卷……该书通过100多份难得一见的档案,对时代人物之间的因缘际会抽丝剥茧,对深藏于历史深处的事件考证还原,将中国近代史上风云变幻的时代变迁、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等鲜活地再现于纸上。

相关新闻
HTML地图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