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dao网站·(中国)官方平台

集团新闻

携手共创im体育两岸科普美好明天

发布日期:2023-07-28  来源:

  im体育“永不退休的园丁,栽培每一株科学的花朵,无悔地在生命中实践、付出”伴随着吴大猷先生的纪念影片《永不退休的园丁》的放映,7月5日,第四届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颁奖典礼在台北市福华大饭店举行。

  作为海峡两岸最重要的科学普及奖项,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由台湾吴大猷学术基金会主办,科学时报和(台湾)合办,台积电文教基金会和徐元智先生纪念基金会赞助。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每两年举办一次,在台湾、大陆两岸出版的科普华文著作中,遴选出优秀的图书给予奖励。

  吴大猷学术基金会董事长、台湾卫生研究院创院院长、台湾“中研院”院士吴成文在颁奖典礼上致词:“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是为纪念前“中研院”院长吴大猷终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及科学教育而设立的。我们希望达到四个目的:第一,能够激励我们的作者、译者写出生动、流畅、易读的科普书籍。第二,希望能够激励出版社出版更多的科普著作,当然我们也希望优秀科普图书的销售量也因为获得这个奖项而增加。第三,希望青年学子因为这个奖而引发对科学知识的兴趣,也希望他们的未来能够投入在科学的领域。第四,最重要的还是希望社会大众能够因为这个奖项而受益。”

  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奖项分创作和翻译两类,各取金签奖、银签奖和佳作奖。而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少年科普特别奖有两项获奖。

  少年科普特别奖的评审委员之一、台湾阳明大学程树德教授解释了设置这个奖项的原因:“尽管我们在五四运动的时候就提出赛先生,然而一直以来我们对科学的追求和发展并不如意。经过研究发现,如果让孩子对科学感兴趣,小学时代是最为重要的。主持具体评选工作的台湾大学教授孙维新提出,对科学的爱好要从孩子就开始培养。如果从小学甚至在小学以前就让孩子们感到科学非常有趣,对他们进行科普的激发,这样效果会更好,所以我认为设立这个奖项意义重大。”

  海峡两岸的科普工作都面临同一个难题,就是从中学开始,学生的升学考试压力很大,在课余几乎没有额外的时间与精力。因而小学及学龄前,就成为普及、培养孩子们的科学兴趣的黄金时间。从今年进入少年科普特别奖决选入围书单的5本(套)创作类图书和10本(套)翻译类图书中,不难看出,出版社和科普工作者在这方面花了很多心思,如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谁的头上亮了灯泡?》、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出版的《青蛙巫婆的动物魔法厨房》以及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布瓜系列”图书,新奇生动的书名就让孩子们十分感兴趣。而这类图书往往会印刷精美、配上好看的插图,更是深得儿童的喜欢。

  然而,从入围的图书中创作类图书与翻译类图书的数量上来看,原创类图书的出版力量还是相对比较薄弱的,这也是在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

  本届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的终评会议是在颁奖典礼的前一天晚上举行的,参加会议终审评委的有台湾“中研院”院士何曼德、黄秉乾等著名专家学者。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激烈讨论才在复审中评选出的创作类7本、翻译类12本中选出金签奖和银签奖。已经多次担任评委的黄秉乾院士说,在终评会议上一般都会有激烈的讨论,因为本着严谨的态度,评委们对每一本书都会从不同角度提出意见。而本届获奖翻译类金签奖的《台风》却出乎意料地几乎是获得全体评委的一致通过。

  《台风》一书的原作者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球、大气及行星科学系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伊曼纽,而译者台湾大学大气科学系吴俊杰教授正是他在麻省理工的得意门生。《台风》一书揭露了飓风与台风如何改变人类历史、阻挠军事进攻以及改变探险的路线,而历史上一些最重要的文艺作品也可能是台风引发的,例如17世纪的某个飓风,很可能是莎士比亚写出《暴风雨》一剧的灵感来源。而除了台风的故事,身为台风研究权威的作者,也说明了热带大气的物理性,解释了热带这么温和的天气怎么会产生世上最强大的风暴系统,现代科学对台风的研究已经到了哪个程度;最重要的是告诉读者如何在台风的强风暴雨与骇人暴潮中趋吉避凶。

  吴俊杰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这本书在美国出版的时候正值台风肆虐,我认为台湾也深受台风之苦,让公众了解台风十分必要。而这本书不仅囊括了台风的科学与历史,还介绍了关于台风的散文、诗歌与艺术作品,让人读起来十分着迷。”

  而获得创作类金签奖的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学家谈生物丛书”也是包罗万象:从最小的生命体病毒启程,经由细胞,再到新颖的创造生命的形式克隆;由揭开生命和健康之谜的既微观又具体、既复杂又庞大的生物芯片到宏观具象的动物行为,都在揭示生物和生命的奥秘。这套书不仅可以让青少年获得基本的生物知识,也能加深对生物现象和生命过程的认识,同时还能了解关于生命的一些基本伦理,从而懂得尊重生命。

  从事生命医学研究的吴成文院士对于这一点有着深刻的体验:“我们知道,21世纪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引起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生命科学革命。这个革命使得医学、现代生物科技、农业、食品、能源环保等等都有很大的进步与发展,对人类的未来也有很大的冲击。所以,如果我们有优秀的科普书籍,就不但能够开拓大众的知识领域,而且能够对他们因应21世纪的科学发展而产生的新的生活、新的挑战有些帮助。”

  吴俊杰教授坦言他在翻译《台风》的时候心中有过一番挣扎,因为平时的研究工作沉重,他也犹豫是否该牺牲工作之余的时间投入科普写作。

  在如何平衡学术专业与科普写作上思索很久,他最后终于说服自己:台风是影响台湾很重要的课题,而且又是自己的专业,无论如何也应该把这本与台风相关的书籍介绍给国内民众。他规定自己每天在研究工作之余,一定要在睡前一两个小时做翻译工作,在周末则花更多时间,并制定好详细的工作进度表。经过一年半的时间,他终于把这本书翻译完成。

  黄秉乾院士对于翻译工作的艰难也深有体会,他说:“我在大学里受过专业的翻译训练,后来也参与了正式的翻译工作,体验到翻译是非常困难的事情。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可是每个国家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怎样把外国的科学介绍到以中文为主的文化圈子里面来,翻译很重要。我要鼓励翻译工作者,虽然翻译是很困苦的工作,可是对科学的普及是有很大意义的。”

  尽管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从事专业研究与做科普工作一直难以两全其美,但是也有许多优秀而成功的典范。黄秉乾院士对“生物学家谈生物丛书”十分赞赏,他说,翟中和、孙儒泳两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能够在一线的研究工作之外,做这样的科普工作,而且把生物学方面的最新知识和进展写得通俗易懂很不容易,也是值得大家学习和效仿的。

  吴俊杰教授虽然谦称自己是翻译界“幼稚园级入门生”,但他呼吁更多学者投入科普写作的行列。除了翻译科普书籍,吴俊杰教授近几年也在学校开设了一些大气科学的通识课程,让许多本来读法律、商学或是工程等学系的学生也能拥有对地球环境的概念。他表示,如果学者有心、有时间的话,应该多投入科普写作的行列,“因为科普书籍影响的范围很广、影响力也很大”。

  吴成文院士说:“昨天参加了决审会议,我听了好几个小时院士评委对这些著作的评点、讨论。我发现这个结果是个很特别的现象,翻译类获奖者都是来自台湾,而创作类的金签奖都是从大陆来的。这反映了海峡两岸科普进展的一个现况,台湾虽然在翻译方面不错,可是在大陆,创作方面的确是非常强,这种比较可以激励海峡两岸互相学习,互相提升im体育,也说明我们做的这个两岸学术交流活动有很正面的意义。”

  在翻译图书方面,两岸的科普出版界都有一些可喜的进步与发展,黄秉乾院士特别提到,这次参选的翻译类图书中,除了有美国的作品以外,还有来自荷兰的《达尔文的梦幻池塘》、来自日本的《生死书死亡的生命科学》,“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现象,我们希望能够多元化地接受不同国家的作品。”

  出版社如何选出好的科普图书进行翻译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台湾天下远见出版有限公司年年都有不少作品获得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佳作奖,而今年更是斩获翻译类的金签奖。他们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呢?天下远见出版有限公司编辑部总监林荣崧告诉记者,他们公司延请了4位专家作为荐书专家,为出版社推荐图书,而出版社自己找到的图书也经过他们讨论审阅。有了专家的严格把关,翻译图书的质量自然能够得到保证,而此次获得金签奖的《台风》正是专家推荐的图书。

  其实,近年来大陆出版社在引进图书的速度方面也有很高的提升。获得此次翻译类银签奖的贾德戴蒙的著作《大崩坏:人类社会的明天?》,今年初也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出版了。

  与吴成文院士一样,对于大陆原创类科普图书的质量黄秉乾院士也是赞不绝口。上海人民出版社的《〈诗经〉的科学解读》也获得了评委们的好评,作者认真而扎实的研究使得读者通过该著作可以认识《诗经》中的动植物,让我们更好地与祖先对话,此外,通过今昔动植物的消亡变化,也可以引起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思考。

  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科学社团在近代中国的命运以中国科学社为中心》也是黄秉乾院士个人十分喜欢的著作,他说这本书对于他现在正在研究的课题有很好的参考和启发作用。

  严谨、扎实几乎是评委们对大陆原创科普图书的一致评价,不过,在此基础上让图书更加普及、生动、贴近普通读者,这也是评委们更殷切的期盼。在图书的印刷和版式的品质上,黄秉乾院士说:“印刷方面,大陆近年出的图书,很多在编排、印刷版式上品质还可以提高,比如说页面上下留的空白特别少,包括行间距离、图片的品质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通过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这个平台,两岸的科普出版界能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确,我们有理由相信,两年后,下一届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上,我们会有更好的收获。

相关新闻
HTML地图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