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dao网站·(中国)官方平台

集团新闻

im体育网络思政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探析

发布日期:2023-08-01  来源:

  “三全育人”理念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当前,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存在全员参与的态势亟待强化、全过程贯穿的设计亟待深化、全方位融合的格局亟待优化等突出问题。对此,高校应在“三全育人”视域下进行顶层设计与系统布局,统筹各类部门,贯穿两条主线,布局四个阵地,探索“全员化、全程化、全域化”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新路径。

  2. 贯穿成长成才与教育教学两条主线. 布局课堂、实践、宣传和网络四个阵地,实现全域化融通。

  教育部 2017 年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引导师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养成文明网络生活方式”列为检验“网络育人”成效的具体指标,揭示了“三全育人”与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之间的内在关联,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从国内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高校的网络安全教育普遍存在一些薄弱之处,如制度体系尚待健全、协同机制仍显薄弱、教育能力亟待提高、平台搭建亟须加强等。[1]对此,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工作,着力增强和提升大学生维护网络安全的意识与能力。本文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就破解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现实难题进行了深入探究,旨在系统构建符合时代要求、体现中国特色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三位一体”路径,使网络安全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

  全员育人强调学校全体教职员工都要肩负育人职责。健全的、专业的师资队伍是做好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只有教学、管理、服务等各类人员全体参与方能生成育人合力。然而,尽管全员育人理念已经在高校中达成共识,但在真正的实践与落实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相关机制、制度缺失或落实不到位等。部分高校的网络安全教育工作主要由学生工作部、信息和教育技术中心等部门独立负责,最终的责任落实在辅导员、班主任身上,各群体、各岗位的育人元素挖掘不足,尚未形成全员参与的态势。有的岗位人员主体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不强,认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与己无关,还有的岗位人员从事网络安全教育的能力和本领不高。

  全过程育人强调育人工作无时不有,贯穿学生学业生涯始终。调查表明,学校教育是在校大学生获取网络安全知识的最主要渠道,包括学校开展的各类线上线下宣传教育,举办的讲座、培训、征文、知识竞赛等校园活动,以及开设的必修、选修等课程。由此可见,学校的教育供给在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高校应把准学生成长规律,依循不同年级、不同学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应的网络安全教育内容,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过程把控中实现网络安全教育的无缝和有效衔接。然而,在现实工作中,部分高校育人的连贯性不足,尚未设计出贯穿学生校园学习全过程的网络安全教育链条。有的高校“冷热不一”,对本科生或低年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颇为重视,但忽视了研究生或高年级学生群体的受教育需求。还有的高校“虎头蛇尾”,重视新生入学时的教育引导,但对毕业生在网络求职过程中面临的潜在风险关注不够、办法不多。

  全方位育人强调各要素的协同发力是系统高效运行的先决条件。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网络安全教育唯有激发全部要素的活力和功能才能取得最大实效。但是,当前有的高校尚未充分厘清网络安全教育的全部要素,更别提深入探究诸多要素之间的有序配置和有效整合以构建全方位融合的格局。以网络安全宣传教育为例,调查表明,对于学校借助官方微信、微博、网站、广播、校报、宣传栏、橱窗等渠道开展的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方面的各类宣传教育,在阅读或关注过其具体内容的同学中,“认真通读全文”的、认为“非常有帮助”的、认为“非常满意”的同学占比都不高。此外,各种宣传媒介各自为政,协同联动不足,耦合效应不佳,内容同质化严重,导致宣传教育内容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强,降低了大学生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第一,界定职责,凝聚育人合力。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牵涉校内多个部门,一要充分发挥各部门在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中的作用和功能,明确牵头部门和参与部门,在学校层面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构建统筹协调机制,推进齐抓共管,实现协同育人。二要厘清教学科研人员、班(级)主任、导师、辅导员和其他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群体在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中的职责边界,建立责任清单,形成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系统联动,确保网络安全教育“无人不在”。第二,建强队伍,提高教育能力。一要全面提高广大教职员工从事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达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有机统一。二要加强网络空间安全相关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切实发挥专业教师在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中的传道、授业、解惑职能。三要以网络安全知识和技能为专题,结合工作岗位和职责对班(级)主任、导师、辅导员等其他人员实施差异化培训,使其真正成为网络安全知识的宣传者、技能的传授者、风险的排查者、事件的处理者。第三,以生为本,推动供需平衡。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的协同共生。二要重视调研摸底,准确掌握学生的网络安全状态,精细化摸排学生对网络安全教育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灵活调整教育目标和内容、方式,通过精准供给实现供需互动和平衡,减少和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三要更新传统观念,把学生满意度作为衡量网络安全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准,从重视结果向更加重视过程转变,加强对网络安全教育的过程监测和管控。第四,三育协同,倡导互育自育。一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鼓励朋辈互育、个人自育,推动朋辈互育、个人自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协同,形成整合效应。二要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延伸至网络安全教育中,引导学生个体自我问诊把脉,全面查找自身在网络安全方面的薄弱环节,自开对症药方,弥补网络安全知识和能力的不足。

  第一,系统施治,呈现链条化。要强化“链”的思维,整体推进各学历层次、阶段、年级的网络安全教育,使网络安全教育像链条一样有效衔接、无缝对接,进而释放出系统的整体效应。要兼顾整体性与连贯性,确保网络安全教育“双覆盖”。一要实施贯穿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各层次、各阶段、各年级的全链条式网络安全教育布局,实现在校学生的全范围覆盖。二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在学生学业生涯的不同阶段分别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实现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覆盖。第二,精准施策,体现差异化。一要兼顾普遍性与特殊性,采取凸显专业差别、各有侧重的网络安全教育策略。对于计算机和软件相关专业的学生,要瞄准国家对网络安全人才的迫切需求,将网络安全教育融入专业培养方案,着力培养服务国家战略全局的网络安全专才队伍。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要聚焦网络风险识别能力、防范能力和应对能力的显著提升,着重进行网络安全知识和技能普及、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的灌注。二要充分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学科背景和接受能力,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提升教育实效。第三,因材施教,展现个性化。一要帮助遭遇过网络安全事件的同学提高网络风险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根据事件性质加强综合分析和细致研判,精准提供网络安全教育援助,加强后续跟踪,做到定期关注。二要保护和激发学生的课外兴趣,一方面,组建以宣传和普及网络安全知识为宗旨的学生社团,推动活动方式等的创新,使社团成员在服务同学的过程中成长为网络安全知识的义务宣传员;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网络安全教育方面的课题研究,以习关于网络安全工作的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深入实地调研,掌握原始资料,形成高质量研究成果,反哺教育实践。第四,联动施工,凸显一体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这个大系统由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多个子系统有机构成。根据系统的内部协同性特征,这些子系统既相互独立又密切关联,它们之间的协同具有放大效应,能推动大系统表现出新的性质和功能。要树立“一盘棋”意识,将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一体推进,促进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平台共建、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从整体上取得更大成效。

  第一,科学定位,细化课程体系。要将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建立健全必修与选修互补的课程体系,明确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以及学时和学分要求。对于非计算机和软件相关专业的本科生,不仅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设置网络安全教育板块,还要针对低年级学生开设以普及网络安全知识为主题的必修课,使学生尽快掌握网络安全基本知识和必备技能。此外,还应面向全校学生分专题开设多门选修课,供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各层次各阶段学生根据个人实际选学。要规范教材与教法,开发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等新颖的教学方法。第二,与时俱进,深化实践育人。要迎合新时代大学生群体的特点im体育,创新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网络安全教育实践活动,努力提高学生接受网络安全教育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一方面,学校网络管理服务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团委等相关单位要联合设计、共同组织旨在提升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系列实践活动,既形成规模化,又凸显品牌化。另一方面,要发挥学生会、研究生会和学生社团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先天优势,摆脱传统的说教模式,以新颖有趣的形式、务实管用的内容提升其对大学生的吸引力。第三,紧扣节点,强化常态宣传。要在把握好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等重要宣传节点的同时,广泛深入地开展日常宣传教育。要加大宣传力度,实现发放宣传册、播放宣传片、举办宣传展等多手段齐头并进,探索深受学生喜爱的宣传方式。对于常见的网络安全问题,要注重运用鲜活案例进行说理和警示,同时向学生传授科学的防范对策。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夯实优良校风学风,营造文明上网、科学用网、自觉护网的风气和氛围,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的浸润和熏陶中自觉将网络安全意识外化为行动、转化为担当。第四,建管并进,优化网络生态。要携手政府部门建设网络强校,做好舆情监管,为广大师生创造文明清朗的网络环境。鉴于大学生是手机网络使用的主力军这一现实,网络安全教育的阵地要迅速拓展至微博、微信、B站、抖音等各大平台,通过建设专题网站、开设专题微信公众号、建立微信矩阵、精心编排制作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系列推文和短视频等方式,不断丰富和拓宽网络安全教育的场域。同时,要强化网上互动交流,为学生开辟线上答疑渠道,提高其依法用网、安全上网的自觉性和自主性。

  [1] 刘庆庆,何燕君,杨守鸿. 移动互联网新时代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困境与策略[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4(5).

  周恒洋,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邹 浩,通讯作者,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副研究员。

  本文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陕西师范大学)2021年度开放课题(项目编号21KT10)、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云南师范大学)2021年度开放课题(“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策略研究)、2019-2020年度广东省青少年研究共建课题(课题编号2019GJ003)、2020年度华南理工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调查研究专项资助项目(课题编号XZYB202015)的研究成果。

相关新闻
HTML地图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