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dao网站·(中国)官方平台

集团新闻

传承赓续中华文脉 bandao网站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发布日期:2024-04-05  来源:

  bandao网站习近日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七个着力”。其中,第五个着力是“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对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使其有更深远的历史纵深、有更鲜明的中国特色,具有重要意义bandao网站。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经常引用古典名句,这些名句中饱含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治国之道,富民为始”的施政理念、“富而后教”的治理经验、“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

  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饱含中华文化深厚底蕴的古典名句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从《尚书·夏书·五子之歌》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为政以德”“养民也惠”、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秦汉时期贾谊的“夫民者,万世之本也”、汉代董仲舒的“正万民以正四方”,唐代李世民的“国依于民”,宋代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明代朱元璋的“藏富于民”,明末清初黄宗羲的“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等bandao网站,均显示出“民本思想”是我国历史上一脉相传的国家治理理念。

  习指出:“我们要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进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党领导人民从中国拥有超大规模人口的具体实际出发,坚持推动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的的现代化。这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相一致,也与中国的性质宗旨相吻合,饱含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是“人心所归,惟道与义”的现代化。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的施政理念与“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出自《史记·七十列传·平津侯主父列传》,意思是治理国家之道,首先要使百姓富裕。中国典章制度书籍《礼记》,生动描绘了“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的状态,对历代政治家、改革家都有深刻的影响。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清末康有为的《大同书》中,均描绘了他们心中的理想社会图景。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在现代化征程上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在我国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思想基础。

  习指出:“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与西方现代化相比,不仅实现了“量”上的极大超越,在“质”上也超越了两极分化的现代化。在现代化前进道路上,我们要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做好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扶幼等各方面工作;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富而后教”的治理经验与“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富而后教”源于孔子与弟子冉有的一次对话,强调要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要教化人民。《孟子·梁惠王上》中说:“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孟子主张,首先要使老百姓能养家糊口、安居乐业,再对他们施以礼仪道德教育。

  “富而后教”的治理经验可以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提供借鉴。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统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既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要精神财富极大丰富,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历史证明,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式现代化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与“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宋代邵雍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北宋张载说:“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这些都是古人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表达,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万物并育”出自《礼记·中庸》,原文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意思是万物竞相生长而互不妨害,日月运行、四时更替而互不冲突,体现了宇宙和大自然法则中的包容精神与和合之道。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是马克思、恩格斯较早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新时代,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与“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讲信修睦”出自《礼记·礼运》,原文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意思是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讲究信用、谋求和睦。“亲仁善邻”出自《左传·隐公六年》,原文是:“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意思是与仁德亲近,与邻邦友好。“讲信修睦、亲仁善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交往之道,贯穿我国各个时代、各家各派的思想观点之中。我们一直秉承“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理念,坚信“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坚持“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

  现代化促进了“世界历史”的形成,世界现代化是世界近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化时代,建立在对外扩张掠夺基础上的现代化已经走到尽头,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才是历史潮流、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习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先进理念,并强调指出:“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主张以道德秩序构造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关系中以他人为重。”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我们要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谱写了当代华章,彰显出中国特色,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迎来了发展盛世,有利于更好地赓续中华文脉。

  【张黎明,作者系清华大学访问学者,洛阳理工学院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批准号:2022BDJ014)】

相关新闻
HTML地图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