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体育作为服务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创业教育正在积极推进。本报今天开始推出“创业教育新观察”系列报道,介绍高校创业教育的探索,敬请关注。
浙江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近几年为毕业生开出了80余份“孵化证明”,这也就意味着,有80多位毕业生选择了“创业”这道充满艰辛的道路作为自己的新起点。
浙大的科技园园区与浙大玉泉校区隔着一个老和山,背背相靠。面积虽不大,却是大学生们创业之初最好的选择。上任7年,科技园管委会主任葛朝阳一直在琢磨怎样把科技园的各类资源整合起来im体育,和大学生创业更好对接。
2007年起,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与浙大党委研工部共同开设了浙大研究生创业素质拓展班。“第一年我们只招30人,现在是第六届,招50人。但每年报名的学生都有两三百人。”於晓是科技园的办公室主任,同时,她也是浙大多个学生创业项目的指导老师。她说,科技园内成长得好的企业,大多是带着自己或老师的研发成果来的。在科技园成长起来的励贝电液、瑞弗科技、乐港科技的创办人都是浙大毕业生,有的年销售额已经过亿元。
2013年5月,杭州市组办了面向全国的大学生创业大赛,吸引了全国31个省市、港澳台地区及海外311所高校的2461名大学生创业项目报名。胜出者“赤霄科技”的创办人王暾是浙大2011届光电系的本科毕业生。“赤霄科技”是浙大科技园的新入园企业,刚刚起步,公司名下只有两名正式员工,一名总经理,一名技术总监。他们研发的产品获得了特等奖,这意味着,公司的发展会得到政府的关注和“护航”。王暾说,如果6年前,我没进浙大,或许我会进一家企业,安安分分地做着“无趣”的事。
王暾的大学生活十分丰富,参加了浙大的工程教育高级班的培训;参加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参加了数学建模国际大赛,还因为一篇出色的答题论文,受邀去伯克利做了一年访问学者。在这样忙碌的学习生活中,他和很多未来企业家俱乐部的成员成了朋友,几个月就会碰面一次。他说,在伯克利刚要结束研究合作的时候,老师建议他留下来读博士,但他还是想回国创业。为什么?他传来一篇大四时为学弟学妹们写的文章作为答案,其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我们能学的基本都学完了,再有的人家不肯给我们学了。长工已经当不得了。所以,我们必须开始走自己的自主创新和独立研发的道路!我们要有自己的微软,要有自己的IBM”
将要进入期末考试,热闹的大学校园,慢慢变得安静了下来。“首届研究生创业文化节”却在这时候进行得热度渐升。这是一项跨学年的活动,实践环节安排在暑期,因此活动要延续到下一个学期。浙大研究生工作部的副部长陈凯旋介绍说,组织这样一个长跨度的文化活动,一是因为各社团各自办的创业类文化活动太多太散,需要加强系统性建设;二是创业活动需要有时间实践,暑假期间可以有时间合理安排。
浙大研究生的“未来企业家俱乐部”是这次文化节组办方的骨干力量之一。有60多位核心成员的这个社团是2002年成立的。现任主席曾嘉思是一位电气学院研一的学生。2012年12月,曾嘉思“竞选上岗”时,加入这个俱乐部只三个月。但他之前在大三的时候,曾经和几个朋友加盟一个品牌,开了一个砂锅店。他说,当时认为那就是创业,现在觉得不是。
曾嘉思到浙大不久,正好赶上了一年一度的社团纳新,他被“未来企业家俱乐部”这个响亮的名称所吸引,加入之后,才发现,这地方,真不是就这么玩玩的。每次老会员返校日,都有二三位以前的老会员以企业家的身份重现校园。曾嘉思说,很多大学的创业活动比较形式化,但在浙大,有很多创业主题的“沙龙”、“培训营”,同学们可以学到很多具体的、有用的知识。
浙大学生工作部是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职能部门之一。林伟连老师和朱佐想老师负责本科生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和实施工作。林老师说,对大学生而言,创业意识的启蒙非常重要。近几年,浙大在创业教育方面花了大力气推进、构建一个全方位的创业教育体系。就业指导中心、研究生工作部和学生工作部、国家大学科技园都是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核心单位,每个部门承担不一样的职责。比如国家大学科技园,可以为学生做很多关于创业政策的解读,提供“实战”的案例和入门指导,这些都是学校的部门承担不了的工作。
现在浙大面向本科生的创业教育不仅有列入辅修系列的“创新创业教育强化班”,它每年面向校内大二的学生招生,是个竞争很激烈的辅修专业;研工部和学工部还负责对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进行创业培训,指导学生尝试进行一些创业项目。林老师说,参加创业活动的学生并不一定就会创业,但尝试过了,了解了,就会有走出第一步的勇气。
浙大的创业教育系列中,包括一本《创业浙大》杂志。这本半年期的刊物会介绍创业基本知识、创业实践经验、创业理论研究,介绍学长创办的企业,介绍学生创业团队正在进行的工作和梦想这本杂志有一个15个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的编辑部,负责人是环资学院遥感专业研一的女生林溢。她说,“对待创业的看法每个人会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有的人认为体制内才是王道,但我自己,同意一位创业成功的学长方毅的一句话,创业不是代表成功,主要是有这样的要去做一件事的精神。”而我们,也因为做杂志这样一件事,才知道有一些怎样的人,在做怎样的事,而这些事,又都是那么有趣而有意义。
林伟连很赞成这样的对创业的理解,所以他说,创业教育应该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启蒙式的。从2012年开始,浙大本科生成立了“微创联盟”,现在有20多个团队在运作,但并不代表这些项目都会成长为企业。
业余在学生勤创中心兼职的罗增宇是学自动控制的学生,兼职的工作让他知道了很多正在进行中的“创业”故事。打开随身的手提电脑,里面也“藏”了很多与创业相关的各类表格。他说,在校的大学生创业团队进行的项目大多只是一些“点子”触发的,如果停留在纸面,看上去都很完美,但开始之后肯定会碰到困难,尤其是走出校园的项目,更可能会碰到无法预料的打击,只有坚持,才能有收获。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为了什么?不少人第一反应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现在正是毕业季,各大媒体都在用数字“警示”大学生们:找工作很困难!在这样的形势下谈“创业教育”,更容易让人误解为“创业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多一条生存之路。
首先我们要明晰创业教育的目的。如果只是为了解决创业者的就业,这种认识不仅是肤浅的,在这种认识支配下开展的创业教育也必然是低水平的,而且还是有害的。因为把受教育者最终不参与就业作为目标的创业教育,引导的只能是低水平的创业,恰恰给“就不了业才自主创业”的怪论提供了证据。我们的创业教育的目标应该是让创业者在成功创业后,在推进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问题。这种能惠及更多人的创业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应该教些什么?通过创业教育,一是引导学生思考创业,帮助学生梳理创业可能性。二是让学生掌握创业所需要的一些基本知识,了解风险和权益的掌控。三是提供机会,让学生敢于实现创业理想。
创业教育不应该只是在就业形势不乐观的情况下的大学作为,而应成为完整的大学教育的一部分,更是为了民富国强的中国梦的实现。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三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