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柳州2022年度学区划分意见稿公示了,但是有些小区的业主们挺郁闷,明明最近的学校就离家几百米,完全就是家门口的距离,小孩却读不了。
早前就有网友向政府热线反馈中国铁建·国际城初定的学区划分将划定到4公里远的二十七中附小,而不是距离小区最近的智美小学,业主表示很不理解,觉得这与“就近入学”完全违背。虽然随后公布的柳州学区划分意见稿中明确国际城划为西堤路小学,而非热线反馈中提到的二十七中附小,但仍然有自称业主的网友在柳房网后台留言表示不能理解。
西堤路小学位于在水一方南侧约70米,距离中国铁建·国际城步行直线km,步行时间最少半小时,中间途径约10个路口,而距离小区最近的智美小学,距离只有大约600米。
无独有偶,在意见稿公示期,来自盛天悦景台的业主们也有疑惑,因为新开办的东环路中学(八中东校区)距离盛天悦景台直线米,八中东校明明比德润中学更靠近小区,为啥就不能就读,更何况有离八中更远的小区都能划入学区范围。
家长之所以会这么看重这个问题,毫无疑问家长们对于小孩的教育足够重视。家门口有学校读不了,要去到几公里之外的学校,确实存在家长担心的沿路安全问题,当然还有与自己买房时候的预期出入太大。
类似这样的情况,前年金科天宸小区交付时就上演过,家门口的德润小学不能读,更让业主难以接受的是买房时销售说的都是德润小学啊。
引起家长争议的主要还是“就近”问题,要认清这个问题,还得从学区划分的依据说起。
学区划分的原则是“分区划片、相对就近、适应规模、全员免试就读”,具体的说,学区划分是在统筹考虑学校布局和生源状况的前提下,遵循免试就近入学,做到原则合理。教育行政部门在划分学区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很多因素,如城区人口分布、适龄儿童人数、学校分布、学校情况、学位情况等,任何学校的“就近入学”均只能是相对就近,不能完全做到地理位置上的绝对就近。因此“就近入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离家最近的学校,划分学区时,“就近”只是优先考虑的一个条件而非唯一条件。
近年来柳州城区范围不断扩大,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新建楼盘不断增多,教育局每年都会对辖区的适龄儿童进行摸底调查,学校划片也会随着适龄儿童的数量变化和学校规模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也正因如此,学区才会需要每年一划。
另外,学区划分还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原则,即招生片区确定后,在一段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确需调整时要审慎稳妥实施,也就是要保持相对稳定,下一年度大部分的学区总体来说都不会有太多的变动im体育。
就拿前提到的智美小学来说,原先划入的小区不变动,那么新交付的中国铁建·国际城小区可能会划到较远的学校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家长都希望孩子能享受到最优的教育,也都担心上下学路途上的安全问题,但如果离家近的学校普普通通,那估计家长也不会乐意。
论语有云“不患多寡,而患不均”。在这里也不得不说,学区划分原则在当前教育资源环境下,确实难得100%满意的结果;但“学校划片招生、生源就近入学”,“按学区入学”目前仍是最优的入学方式。
试想一下,要是真的没有学区划分,完全开放式的,哪里近就读哪里,或者哪里好就读哪里,那入学的方式就会是择优录取。择优面向的不光是学生,还一定包括家长。
越是如此,孩子就更难读上自己中意的学校。正如柳州最典型的景行双语学校(柳州市城中区多元双语实验学校),双语学校有多难进,相信大家都略有耳闻。
为实现教育均衡化,国家教育部门这几年也是有多方举措的。家长学生方面做“双减”,教育系统资源优化做“双加”。
每年学区划分之前,各城区教育局都会进行义务教育阶段常住人口学龄儿童的摸底调查,统筹考虑辖区内适龄学生人数、学校分布及学校规模、交通状况等因素,科学合理划定片区。
教育资源相对均衡的地方,鼓励逐步实行单校划片,合理稳定就学预期。教育资源不够均衡的地方,积极稳妥推进多校划片,联合招生等。地王公馆四校联招就是面对学位不够的另一种措施。
成立教育集团,加强教育资源平衡。目前柳州也逐步形成了十五中、八中、景小、文惠小学等教育集团,以强校带动集团校,逐步提升集团校师资水平。就目前来看,仍然是龙头学校更为优秀,但是集团化办学也是需要一个过程。
名校终归有限,为满足教育需求,柳州也在不断扩大教育投入,新建学校,扩建校区增加学位,推进“民转公”教育公平。
近两年新建的学校就包括了静兰中学、文博小学、柳北实验中小学、桂景湾中学、明德中小学等等,同步针对一批学校进行扩建,比如景小总部、银山小学、航五路小学、银桐路小学、航生路中学等等。
国家已经三令五申不得以学区房名义炒作房价,开发商为销量会打擦边球,甚至会拿出官方背书,这就需要家长在选购学区房的时候,多加了解。家长也一定要清楚,没交房之前,是不会有什么学区概念的。
家长可以为了一套学区房豪掷千金,不可否认,学区是买房的重要考虑因素,但是家长也要清楚,孩子的教育一半在家庭,一半在学校。而这最先的启蒙在家庭家长对于孩子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家庭教育是基础,要是基础没打好,可能更好的教育资源反而会成为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