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dao网站·(中国)官方平台

行业新闻

教育im体育应让学生协调发展

发布日期:2023-07-21  来源: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需要怎样的方针政策?在新世纪中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开始正式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之际,这样的问题就显得更加引人注目。

  2月21日,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北京大学民办教育研究所联合多家机构主办的“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建言献策”系列专题研讨会在北京理工大学国际交流中心举行,来自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以“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为主题,为《规划纲要》的制订出谋划策。

  针对已经“流行”多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杨东平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杨东平指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是源于马克思关于社会人的最高理想的描述。而在建国60年以来,我们学校教育的现实当中这个目标基本上是很难实现的,也并不是太符合教育规律。

  “我们不可能在学校就把一个人培养成完人,而且马克思的这个目标是指在阶段,人的充分发展的最高理想。我们拿社会的最高理想来规范要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的学校教育,这个目标就相差得实在太远了。”杨东平说,这样做的后果很可能把全面发展变成平均发展,最终变成平庸发展,导致的结果便是普遍培养出被人称之为“老实听话、本事不大”的学生,这跟我们过于强调全面有很大的关系。”

  事实上,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国家对教育的主要功能的描述,都在于发展人的个性。杨东平表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下,对于个性培养的要求必须鲜明地提出来。

  对此,杨东平建议,新的教育培养方针应该首先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协调发展。“因为每一个个体都是不同的,他们需要在相互协调下的个性发展。”而在这个基础上,其他的教育价值也会作相应的改变,比如从精英主义转向大众主义,从国家主义回归人本主义,从工具主义回归人文主义,从应试教育走向生活教育。

  目前,针对应试教育严重的弊端,教育界提出了一个素质教育的理念,但是在这个理念产生之初,教育界内外就有很多争论,因为这一概念从教育学理论角度讲是很不完美的,也很难翻译成英文,然而它的针对性是很清楚的。杨东平认为以陶行知为代表的五四一代教育家提出的教育理论可能比素质教育更严格、更科学,就是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学校与社会相脱离,理论和实践相脱离,死读书,读死书的问题,这是直接跟20世纪最先进的世界教育思潮接轨的,而且加上中国化的改造,在20世纪上半叶进行过大面积的实践,而且跟新民主主义的教育也非常贴近的亲缘性。”杨东平说。

  生活教育理论是一个对于改变今天的教育现实仍然是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能够统辖教育基本问题的理论,它不仅仅回答如何教、教什么的问题,而且也回答了教育和生活的关系,学校和社会的关系,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目前我们最需要解决的。

  自建国以来,针对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最具重要作用的教育方针,一直以来都有一些调整和变化,但在时龙看来,这样的变化并不明显。

  “我们关于教育方针的表述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相对于曾经的提法,似乎只是多了现代化这三个字,其基本意思依然还维持在建国之初的一些教育方针上,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教育方针确实是需要进行调整的。”时龙说,尤其是党的十六大、对教育发展有很多重要的提法,而在教育方针的表述上体现得并不充分。

  时龙表示,在教育方针的调整中,最需要关注两个发展,一是社会发展,二是人的发展,而这也是教育研究最基本的问题。“教育方针要关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问题,归根结底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出现了很多新的情况,所以要研究我国的教育方针作出必要调整,就要看到这些新的变化和新的情况。时龙认为在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这方面,其核心问题便是如何做到以人为本,这与目前所提倡的科学发展观是相通的,而在以人为本在教育里面如何体现,则值得我们深思。

  “我的一个初步看法便是教育的以人为本,是以培养人的发展能力为本,以全民教育为本,以人才培养为本,以终生学习为本,这都涉及人的发展状况。”时龙表示,我们过去所讲的要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但并没有哪个学校真正能培养出这样的人。“德、智、体全面发展是要靠一生造就的,学校培养的就是他全面发展的能力,这就是我们讲的素质教育。”

  全民教育也是如此,时龙说,目前很多人在理解教育方针和教育的时候,依然不自觉地认为那只是学校教育,或只是人一生中的某一段的教育。“现在看来,教育首先是面向全民的教育,而且是终生的教育。而现在我们的教育方针里面,对终生学习、终生概念的提倡并不是很充分。”

  在关注社会发展方面,时龙表示,教育的一个重要作用便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方针在这方面要有所体现。“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一方面涉及到诸多问题,同时我们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时龙说,比如这几年在国家的教育工作中,开始更多地把教育工作和人力资源开发结合起来,其实这是一个思想观念的重大变化,也是教育工作本身的一个重大转机。“我们不是仅仅培养学龄阶段的学生,而是面向全社会开发人力资源,使我国从人力大国转向人力资源强国,这方面,尽管我们作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还是有很多工作要做。”

  在研讨会上,作为企业的代表,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社会公共事务研究咨询总监范文从企业的角度,对目前高等教育的一些改革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针对高等学校就业问题,范文认为在制造业和服务业方面,应大力发展高级蓝领人才。2007年,范文所在的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给无锡市的职业教育作研究的时候,得到了这样一组数字:当年无锡市的职教生的缺口为8万人,其中中职的毕业生缺口为4.5万人,高职为3.5万人,而当年他们预测在未来三年,无锡市的职教生的缺口是16.3万人。

  “从这中间我们可以看到高级蓝领或者说职业教育的需求量,和我们要面临的大学生就业难之间,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从中也可以看出目前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级蓝领人才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需要我们在教育的投入上面去考虑。”范文说。

  其次,在高等教育中,对于一些新工科的发展应该给予一定的支持。“我们明显感受到在最近几年,学生对于工科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的兴趣,而在我们所作的职业尊重程度的调查中,工程师在中国的职业尊重程度却有着一个不断下滑的特点。这和我们国家现在的发展是有一定矛盾的。”范文说,在国际范围内,工科正在越来越受到重视,比如印度每年培养的工程师在国际上的数量甚至超过德国,而从整个国家的发展角度去看,工程师的培养其实也是需要在教育的整个结构上面特别考虑作一些倾斜的。

  第三,高等教育应该更多的扶植或者倾斜到民办教育中。范文表示,以“211工程”之类的国家项目为例,这些项目辐射的几乎都是公立的高等教育,而她所接触的,如西安一些民办高校im体育,学生的就业情况要比一般的公办院校还要好,这中间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便是,它们的教学完全是市场化的,所以学校在培养学生时,从一开始设计专业的时候就是非常市场化的,而它们的学生毕业以后也会与市场十分对口,这样的学校从来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

  而目前的高等教育更多的却是在“211工程”这样的领域中,去花费更多的资源,但是造成的结果却是学生的就业难。“我们到底应该把资源花到一些什么地方去,这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范文说。

相关新闻
HTML地图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