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dao网站·(中国)官方平台

行业新闻

im体育短微视频论坛:见微知著 向网而生

发布日期:2023-07-31  来源:

  近日,由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中央电视台电视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的“网络原创节目发展系列研讨之短微视频论坛”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与会的全国知名短视频机构专家围绕中国广电融媒体与网络新视听行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展开探讨,希望在这个无视频不网络、无网络不传播的时代,搭建一个网络原创视频节目经验分享与思想交流的平台,预判行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形成智慧高地。

im体育短微视频论坛:见微知著 向网而生(图1)

  今年2月,央视网熊猫频道《熊猫宝宝“奇一”撒娇抱大腿》的57秒短视频,在海外Facebook平台播放,获得9.8亿次浏览量,再一次表明短微视频,尤其是面向移动端的短微视频成为互联网领域的风口。

  内容类:专注于内容制作,没有专门的平台,通过“两微一端”及他人平台进行多渠道分发。《人民日报》、新华社与中央电视台三家主流媒体已将短视频提高到战略高度。中央电视台利用独家时政资源,打造了《穿军装的习》《厉害了,我们的2016年》《习式妙语:达沃斯聆听中国》等短视频,《习的一天》《习最牵挂的人是谁》形成了现象级传播。《人民日报》新媒体利用政论优势,推出了《习用典》《人民代表习》等有影响力的短视频。新华社利用图片优势,打造了《红色气质》《国家相册》等系列短视频品牌。其他传统媒体也纷纷推出短视频品牌,如浙报集团提出视频要成为新闻标配,推出“浙视频”;新京报推出“我们视频”,《南方周末》推出“南瓜视业”,传统媒体创办的新媒体《界面》推出“箭厂”等。商业机构如二更、一条也正致力于短视频的内容创作和生产。

  平台类:典型代表如今日头条、腾讯、快手、秒拍等。这类机构不生产内容,而是投入巨资扶持和聚合原创短视频。今日头条投入10亿元扶持的短视频已成为最大的流量来源,智能算法分发成为其作为平台的最大优势;腾讯专门成立短视频中心;用户量最大的短视频平台秒拍和快手均为社交分享平台,发展迅速,秒拍短视频日均播放量一年内增长了5倍;优酷土豆打造的短视频平台——新土豆网,将于近期上线。

  既做内容又做平台类:以梨视频为代表。梨视频定位为“电商中的京东”“专车中的神州”,希望能探索出一条既做内容,同时也能成为相对垂直、中等规模平台的成功之路。

  所有立足于平台的短视频机构都采用了UGC运行模式,依靠UGC提升平台流量。由于具有社交分享属性,高品质的原创短视频在移动端获得了超乎传统媒体人想象的传播影响力。

  新闻资讯类短视频普遍在1分钟以内,30秒讲清楚, 前15秒就要抓住用户。非资讯类短视频的形态为小切口的纪实专题片,关注情感和人性的内容更受欢迎。App客户端上,娱乐类和自制原创短视频更受欢迎;社交媒体上,偏社会类和拍客拍摄的内容更受欢迎。

  短视频正在经历从UGC转向PGC的专业化发展之路,我们称之为PUGC。具有内容优势的传统媒体应抓住契机,把握短视频的特性和规律,加强短视频内容制作,打造互联网高速路上的“名牌车”,引领网络正能量。向网而生,面向网络,特别是面向移动端制作和创作节目与内容,是时代不可阻挡的趋势,是传统媒体开展媒体融合转型的重要路径。

im体育短微视频论坛:见微知著 向网而生(图2)

  正式大规模全面运行的《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是面向受众、面向国际、面向未来的新一代内容生产传播和运营体系。我们围绕一系列内容生产原材料,开放给内容生产机构乃至个人,做互联网深化加工,然后再把内容产品汇聚到平台上,面向各种媒体和非媒体端口进行全网分发。

  媒体行业面对的危机,是基于固有介质理念造成的自我危机。拨开迷雾,我们就会发现用户所需要的不过是载体传递的优质内容,这是永久的刚性需求,互联网提供了解决这种刚性需求的平台和机会。

  内容是我们的核心,我们要做的是内容素材聚集和内容生产机构聚集。《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是2B端的内容平台,由三大部分构成,一是技术平台,我们与以腾讯为主导的十几家国内技术公司做了一个融合云,汇聚各种内容资料后,使内容加工生产机构能够方便地拿到素材和工具,并借助云服务解决可能遇到的技术难题。二是资本平台,我们募集到专门的产业基金,并购需要的技术团队乃至内容渠道,帮助内容加工生产机构能够利用更先进的技术、更广阔的渠道和更优质的内容素材。三是运营平台,去媒介化、去介质化的未来,赢利模式不是“广告”这两个字能够简单概括的,《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正尝试基于内容的生产和分发,为整个行业提供公共的底层平台服务。

  做平台不能自私自利,必须开放、共赢,有气度和胸怀,要让所有参与者都能得到比付出更多的回报。我们希望《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从一开始构建内容平台时,就能让所有参与者从这里得到更多的剩余价值,我们相信,这样的平台才有前途。

im体育短微视频论坛:见微知著 向网而生(图3)

  新华社为纪念建党95周年推出的微电影《红色气质》自上线亿人次,成为一个引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舆论场的现象级作品。新闻报道特别是重大主题报道可视化,是当代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所以,我们尝试跨界传播,运用微电影形态宣传党史红色主题,把“高大上”的政治主题讲得“走心”。

  第一,对重大政治题材进行可视化表达,以影像代替解说,以观感代替灌输,使抽象的政治概念可触可感、生动直观、简洁有力,充分体现互联网时代的传播特点。

  《红色气质》最大的特点是全片以静态照片为主体。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珍藏了无数个珍贵的历史瞬间,《红色气质》基于这一资源,以全新方式把观众带入照片中的历史场景。照片特有的真实性在特效技术的辅助下,形成了一种雕塑般的美,一代代人不忘初心的信仰与追求、责任与担当、气质与情怀呼之欲出。

  《红色气质》短小凝练,非常适合移动互联网的碎片化传播,高标准的电影制作手法又使其适合在影院、电视、户外大屏等各类平台播放,有效拓宽了传播渠道。

  第二,变“硬说教”为“软表达”,挖掘革命先烈人性化的一面,触及受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红色气质》分为《牺牲》《担当》《情怀》三个板块,简约、凝练、质朴的文字诗意化地提炼了中国95载风雨历程,与历史影像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影片没有停留在讴歌人崇高品格的层面,而是通过深入挖掘和升华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展现家国情怀,引发受众共鸣。

  片中设计了一组革命先烈与家人的合影。通过特效,照片中牺牲的先烈逐渐消失化作星尘,只剩下笑容灿烂的妻子、天真懵懂的孩子。这一桥段意在表达:烈士们不只是人们心目中的高大形象,也有普通人那样“最灿烂的笑、最柔软的情,还有难以割舍的万般眷恋”。片子始终保持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播主流价值观。一位北大学子说:“看了这个片子,发现主流价值观其实就在我们心中,需要的不是灌输,而是像这样的唤醒。”江西一位网民说:“我刚上小学的儿子安静地看了三遍,问我什么是员。”

  第三,充分运用最新技术手段,使文字、图片、视频、特效、音乐等有机融合im体育。《红色气质》通过特效技术,让历史人物走进现实,让现实人物穿越历史,走进革命英烈的精神世界。瞿秋白唯一的女儿、与党同龄的95岁老人瞿独伊,是贯穿全片的主要人物。片中两次对她的形象进行了特效处理:开头,她“返老还童”,面容由苍老逐渐变得年轻,还原至6岁与父母合影时的样子;结尾,童年瞿独伊在广场漫步,一系列历史影像扑面而来——八国联军进故宫、战争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革开放、“九三”阅兵……她仿佛在穿越一条时间之河,岁月沧桑似乎就发生在观众眼前。

  《红色气质》的音乐处理也是匠心独具。全片以《国际歌》贯穿始终,并用十余种不同的乐器和节奏重新编排,有机组合成一部撼人心灵的音乐作品,营造了气氛,调动了观众情绪,恰到好处地传递了缅怀的深情。

im体育短微视频论坛:见微知著 向网而生(图4)

  微视频已经成为各家媒体的必争之地,主题宣传也是题中应有之义。社交媒体讲求的及时性、互动性和碎片化,对规定题材、规定主题的宣传构成了非常大的挑战。这样的背景下,一是要求宏大叙事让位于个体叙事。二更、箭厂、梨视频等都是把个体的故事、个体的情感作为重要关注点进行呈现,特别能引发受众共鸣。二是要求画面信息大于解说信息,画面要具有叙事力、感染力,视频字幕要能够概括整个视频的主旨。未来,静音播放视频可能会大行其道。

  做微视频应立足于自身特色,建立起套路和壁垒,在这个基础上做栏目化、系列化、产品化、品牌化和调性化的探索。时政题材是中央电视台的独家资源,去年,台里的时政新闻部和央视网分别成立了微视频工作室,对时政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整合。其中,央视网着力于变宏大叙事为个体叙事,从小切口介入,注重人格化、故事化、具象化、可视化、IP化。比如,对于G20这样宏大的题材,我们把它具化成一位“中国先生”,穿着中山装、打着太极,还会中国功夫,很快就在微博微信上形成了爆点。另外,时长问题不是最重要的衡量微视频的因素,因为信息密度有多大,叙事力和感染力就有多大,时长也就不会影响观感了。

im体育短微视频论坛:见微知著 向网而生(图5)

  我们视频的定位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就是“新闻”“视频”“手机”“专业”“人性”。“新闻”是最核心的,我们要做自己的老本行。做新闻需要专业团队,需要团队规范,而新闻报道中,人是最高的价值标准,不能因为追求点击量而迷失方向。

  我们视频现在还是非常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派出记者,把新闻稿传回来,由后方审核刊发。时代变了,做新闻也要应时而变,要通过新的平台,把新闻现场即时、生动地传播出去。新时代对于新闻的市场需求量很大,可是供给却明显不足。我们视频的短板在于包括影像剪辑在内的技术方面,这种情况就要更加强调以新闻为核心,强调到新闻现场,到新闻发生的地方了解最核心的事实,彰显新闻理想、新闻担当,在“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媒体融合中,做出自己的特色。

im体育短微视频论坛:见微知著 向网而生(图6)

  南瓜视业总导演在美国学电影时,导师要求用30秒讲一个故事,他觉得怎么可能?然而通过实践,却真的做到了。“短”可以传递很多信息,但“短”没有上限,短视频也许仅仅是视频行业的一个过场。出身于《南方周末》的南瓜视业倾向于讲述一个完整的大故事,“大”是在我们在短视频时代的选择。

  我们面对的另一个挑战是大数据。这个时代正追逐大数据,追逐更大的用户,但那些冲在前端的大数据产品也许并不都是我们所热爱的,比如行车记录仪中的撞车事件可能仅仅就是一个八卦。人性则不同,它是我们共有的资源。那些激发我们的故事,千百年后仍然会令人感动,这才是我们追求的大数据。实际上,很多原来以为是小众的内容,通过互联网的萃取、聚集,同样变得很大众,典型的如读书、音乐、诗歌,这些传统理念中的“小”,在这个时代变成了持续的“大”。

  读书和美食是南瓜视业的主要方向,对此,我们正在“埋设管线”,打造版形,也拜访了不少图书圣殿。我们正在筹划《餐桌上的“一带一路”》,某种程度上可以把它理解成美食形态的“大国崛起”,或者是“舌尖上的世界”。世界上500多种主要作物中,有250种以上发源于中国,或者中国是发源地之一,这里面有非常丰厚的故事可以讲述,围绕美食,同样能够读懂中国,这是南瓜视业想做的事情。

im体育短微视频论坛:见微知著 向网而生(图7)

  资讯短视频,包括新闻类和泛新闻类两种。内容极大丰富的时代,资讯仍是刚需,优质和专业化的资讯短视频依然稀缺。

  今年“两会”期间,马化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流量(渠道)和内容,一个是入口,一个是制高点。腾讯资讯短视频的内容来自四个部分,即合作媒体、PGC、拍客、整合原创。围绕内容,我想探讨几个关键词。一是“短”。短视频是我们自己的理解,多长是短视频?短视频是不是一定就好?很多时候信息密度决定一切。自短视频这种形态出现在网络上以来,一直被赋予不同的内涵,最早我们知道可能是6秒、15秒、60秒短视频。其实,每一种长度都会成为新的表达手段,每一种形态的束缚都提供了表达的可能性,并有可能建立新的专业标准,6秒是一个场景,15秒是一个情节,60秒则是一个故事。就像微博刚刚兴起的时候,大家都会认为140个字只能表达单一的逻辑,但是事实证明140个字完全可以完成一个故事的起承转合。二是“无声”。消费场景变了,很多公众场合不适合放出声音来,“无声”是短视频的一个发展方向。三是“社交化传播”。今年“两会”期间,我们利用微信等渠道推送了很多短视频,都是为了增加社交化传播的元素。

  短视频领域会从去专业化到再专业化,新的标准尚未完全建立,再专业化是整个行业努力的过程,我们愿意在这个过程中重构生产、流程、叙事,完成从专业到业余,到再专业化的塑造。

im体育短微视频论坛:见微知著 向网而生(图8)

  梨视频的口号是“全球拍客,共同创造”。梨视频定位于年轻人,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向年轻人呈现时代的多元。梨视频的内容生产源于四个方面,一是拍客和编辑体系,全球500多个城市都有跟我们签约的拍客队伍。二是聚合,我们同地方电视台、通讯社等媒体机构合作或购买素材,进行重新剪辑,形成短视频再做分发。三是原创,通过原创体现梨视频的理念。四是梨伙伴计划,已入驻的近700家梨伙伴每天都会更新一些视频。来自这四个部分的内容保障,已经使梨视频达到了日产1000条短视频的能力。

  梨视频目前的赢利方式主要还是靠广告,包括通过平台投放的硬广;在不影响节目观看的情况下,做一些植入;借助原创力量实现原生广告定制;梨伙伴分成计划也在设计当中,我们希望和犁伙伴甚至拍客分享收益。对于版权,梨视频尚在探索之中,我们自己的原创内容、拍客资源都涉及版权,梨伙伴入驻本身也是版权上的合作,希望未来能够在版权交易方面摸索出一些经验。

im体育短微视频论坛:见微知著 向网而生(图9)

  2016年是短视频自媒体变化特别大的一年。短视频自媒体一要组织进化,从个体转向组织化、机构化发展;二要消费升级,在内容方面从泛娱乐向垂直领域转型;三要策略变革,升级平台与内容的合作方式。当下,网络运营者对于内容平台的偏好日益清晰,短视频接近垂直领域更容易获得资本青睐。

  一下科技做流量倾斜、商业扶持、投资、补贴、孵化器等项目,会根据播放量的增长,持续给一些平台更多的资源,也会为品牌客户提供更专业的策划方案,提供更完善的传播效果,强化马太效应。目前,我们在北京、上海、杭州、合肥设有创业者孵化器,成都、西安、武汉、郑州等城市也将陆续开通这项业务。

  短视频的野蛮增长今年还会持续,内容方面从泛娱乐向垂直领域纵深,优秀人才涌入,头部公司逐渐形成,商业模式会出现比较明确的前景,创业新浪潮即将喷涌。

im体育短微视频论坛:见微知著 向网而生(图10)

  央视新闻最开始做V观是在2014年北京APEC峰会,最初的一条视频是习主席在欢迎晚宴上致贺词时提到“APEC蓝”。随后的G20峰会,包括“两会”“9·3”阅兵以及习主席的历次出访,我们都会把V观做成重大活动的标配,在把握好基本基调的前提下,以不同话语方式将新闻快速传递给不同的人群。

  中央电视台拥有雄厚的时政新闻视频资源,拥有业务精良的制作队伍,时政V观已经成为主打的品牌栏目,最近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一是比《新闻联播》早了,新媒体首发,时效更快。二是展示了更多的细腻生动的新闻细节。三是轻剪辑,深阅读,视频短了,信息量大了。四是同期声越来越多。

  以《习的一天》为例,这个微视频是我们集合了3个部门,20多位同事,用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看了上百个小时的素材之后,从G20峰会时间挑出9月4日,呈现领导人习以为常的一天中的历史瞬间。这条视频推出之后,形成了首页24小时持续推送的现象级传播,单条播放量在很短的时间内过亿次。其中最大的看点就是首次曝光的现场同期声,真实性和感染力令网友眼前一亮。时政新闻是很特殊的门类,对画面的要求非常高,为了做好这条视频,我们的编辑人员对每个小细节都进行了精准核实,包括空镜,拍摄的时候在什么位置,都会查证清楚。五是画风创新,更活泼了,既有“时政+动画+音乐”,也有动画和实景的结合。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盘活历史资料,梳理、整合沉睡的时政媒资。即将推出的《初心》系列微视频就有大量历史资料呈现,希望这部片子能带给大家鲜活的感受。

im体育短微视频论坛:见微知著 向网而生(图11)

  箭厂是基于新闻的原创短纪录片品牌,每周更新一部片子,把每部片子都当成电影来制作。

  我们经常在思考,从哪样的角度切入,才能让已经成为社会现象的直播变得更鲜活,才能让观众像是在看一个故事,看一个很好看的影片,并引发省思。我是学电影的,我的团队伙伴大部分是新闻出身,这是比较完美的结合。我可以从视觉、画面等电影的角度出发,用影像化的方式,引导他们把新闻题材拍成讲故事的片子,凸显选题的矛盾冲突和戏剧张力。

  箭厂立足于拍素人,关注那些在社会上被忽视的群体,强调作品中既要有新闻价值,也要有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优质是态度,有趣在于视角。我们力图突破脑海中已形成的刻板印象,用纪录的方式发现或挖掘被忽视的群体,重新观察、了解他们,呈现不同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从小事件里看大故事,从人物看背后的社会议题。

  箭厂团队非常年轻,个个都充满了好奇心,每天都会对各种选题做很多讨论,想象能不能更有创意地用画面、声音把真实的故事带给大家。短视频的力量在国内媒体领域还没有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尤其是具备好的社会观察视角的短视频仍然十分稀缺,我们要填补这个空缺,希望通过独特的呈现方式和观察角度,既可以让观者透过影像体验到不同的生命状态,了解当下中国的参差多态,同时也能以优质的内容满足潜在的市场需求。

im体育短微视频论坛:见微知著 向网而生(图12)

  二更团队以90后为主体,定位是做“三观”最正的自媒体,希望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展示给大家正能量、温情和人性。在内容方面,我想用8个词来概括:一是“立场”,坚持以人性为本;二是“矩阵”,今年完成在20个城市的布局,“更天津”上周已上线,还有“更河南”“更苏州”“更北京”等,“更日本”“更北美”也在规划当中;三是“持续”,互联网时代,量或者持续的优质内容生产能力很关键;四是“草根”,关注微小的人群;五是“故事”,那些无法实现的故事恰恰是每个人的梦想;六是“原创”,每天都会推出一条原创视频;七是“主题”,彰显专题化、系列化;八是“平台”,坚持在做内容的同时注重平台,做渠道的全网化布局。

  二更的发展会从著物到立人,从城市到中国,从规范到规模,从草根到主流,从故事到梦想,从单一到系列,从公号到平台,从风格到气质。人是万物的尺度,优秀的作品,都能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光芒,从个人的境遇能够窥视群体的生存面貌。无论是报道生活方式,还是报道旅行、餐厅,归根结底都要讲述背后的人,都要有结构、有技巧、有艺术的美感,彰显独特的气质。

相关新闻
HTML地图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