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dao网站·(中国)官方平台

行业新闻

“下班了上课去!”——北大有个“平民学校”im体育

发布日期:2023-05-03  来源:

  im体育1918年,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倡导创办了为校内工友提供学习机会的“校役夜班”,1919至1920年,“平民教育讲演团”和“平民学校”也在北大相继组建。时隔88年后的2006年,基于对校内数千名新生代农民工多元化发展需求的调研,北京大学工会与教育学院“进城务工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课题组合作,重新举办平民学校,并协调后勤党委、团委、保卫部、继续教育部等部门共同组成平民学校理事会。

  作为给在北京大学工作的劳动合同制与劳务派遣制员工提供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综合素质的平台,自2006年起,平民学校累计已有1442名学员结业。而在2023年3月开学的第16期中,平民学校又迎来了123名新学员。这些学员中,有来自后勤的大厨、保洁、园丁和维修师傅,有来自保安大队的保安员和来自各院系的物业人员,还有附属幼儿园的幼师、医疗系统的护士、实验室的化验员……他们褪下工装,徜徉于学者讲座、技能培训、兴趣小组与集体参观,与千千万万的燕园学子一同畅游博雅塔下的知识海洋。

  4月21日,《你可能不知道的太阳风暴》在第二教学楼107教室如期举行。这是第16期平民学校的第四节主课。

  “蔡元培先生那时的北大有了最早的‘平民学校’,我很想参与这份精神的传承”,《你可能不知道的太阳风暴》授课教师谢伦认为,“把所学知识向公众传播和普及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在讲到太阳活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时,谢伦重点介绍了日冕物质抛射,并提到了地球磁场扰动与极光现象。未曾想到的是,就在课后的4月22日凌晨,SOHO卫星就监测到了一次日冕物质抛射,这也是构成4月24日特大地磁暴的直接原因。作为第25太阳活动周以来最强的一次地磁暴,其强烈的地磁扰动让绚丽的极光出现在我国新疆、欧洲、北美等中、高纬度地区。

  通过谢老师第一时间得知消息的学员们感到分外惊喜,大家纷纷在群里回忆起那节课带来的触动:“我们不应放弃对知识和世界的探索,就像人类不会放弃对太阳、对宇宙的探索”;“聆听不同学科讲座的魅力,不在于学到了某项技能然后直接就去做什么,而是在于打破为生活琐事所困的迷障,让新鲜的空气透进来”……

  平民学校向来并蓄不同学科、不同方向的课程,以尽可能地提供更加广博的视野。从《北大风物与人文精神》到《人工智能的初心与进展》,从《中国经济的前景》到《从遇见到远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思考》,再从《艺术的力量——绘画〈宫娥〉解谜》到《中国平民文化的影响和传承》……丰富的知识与浪漫的人文肆意交织,让阔别课堂许久的工友们既惊又喜。

  回想起在平民学校第一次听主课时的心情,第15期学员胡雅利(会议中心工作人员)仍旧记得心中那隐设的障壁一下子烟消云散。“‘学者’在我心中一直是很厉害,也很遥远的存在。所以虽然想去旁听,但心里总觉得‘够不上’。来上课才发现,每位老师都很平易近人,课上还会和大家开玩笑互动。”其中,让雅利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讲授《古典诗歌与人文精神》的程郁缀老师,在那节课上,程老师为大家分享了一句诗:

  这句话在雅利心中镌下深远的印记。自那时起,雅利像是渴水的海绵,愈发努力地汲取着平民学校的知识。

  下课后,同老学员志愿者一同整理完材料的主课学生志愿者负责人王梓寒(对外汉语教育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正准备走出教室,突然听到背后传来了一声呼唤。

  平民学校的课程分为两个序列:讲授人文与科学的“主课”由各院系教师授课;提升外语或计算机等技能的“选修课”由学生志愿者承担。梓寒完全没有想过,仅仅一个学期的英语选修课,便让这么多学员记了她四年。

  在梓寒看来,平民学校是梓寒与她认识的工友朋友们心同分享的归属感,为他们带来相互给予、互相成就的温馨。而谈及这一温馨的起源,梓寒为我们分享了她对“责任感”的看重。

  梓寒记得,她第一次走进校史馆时,一枚平民教育徽章一下吸引了她。看到这个徽章时,梓寒的心底泛起了一股莫名的亲切感,仿佛自己与这枚徽章有着难以言说的联系,即便已经跨越了一个世纪。

  在梓寒心中,“北大”当然首先是知识与学术的殿堂,但如果仅限于此,就绝不成其为人们心中向往的“北大”。在“北大”的历史基因中,有着绵延百年的社会责任;“北大学生”也应当有一种“常为新”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绝不能止步于象牙塔的书斋,更应当浸润于身边人的生活。

  杜佳琪(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21级本科生)也是平民学校的一名学生志愿者。“我们远离家乡来到北大求学,是校园中的他们点亮了我们的生活;现在,校园中的我们,也要向这些远离家乡来到北大工作的工友们,捧出我们的回馈。”佳琪谈到,正是出于这样的情感,她报名成为了第16期平民学校计算机选修课第一节的主讲。

  计算机课学生志愿者负责人杨津培(政府管理学院2021级本科生)告诉我们,面向工友们的计算机课应当具有明显的实用性与技能导向。也正因此,承担计算机课主讲的学生志愿者们都大量删去了自己手边计算机教材中的理论性内容。也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杜佳琪在制作授课幻灯片时,将每一个操作步骤都进行了截图,并制作成自动播放的动画。希望学员们在拿到幻灯片以后,可以在任何想不起来的时候,都能随时回看幻灯片上的动画。

  学员们认真学习的状态,让担任助教的学生志愿者吴万冬(历史学系2020级本科生)、康稼禾(政府管理学院2021级本科生)印象深刻。他们看到,很多基础更好的学员和一些学得比较快的学员都会很热情地帮身边的学员讲解,教室里充满了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第16期平民学校学生志愿者负责人秦雄昊(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20级本科生)也感到,“在这里,没有一个人的‘提升’是一座孤岛,而是所有人的‘提升’互相成就,交织成‘集体的提升’。

  平民学校的集体生活并不只有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有情谊交汇的互动。学员之间的“破冰”,要从“班委竞选”说起。

  竞选刚刚开始时,学员们还略有羞涩,但在老学员志愿者的鼓动下,越来越多的学员鼓起勇气、走上台前。其中,有些紧拽袖口的学员,也许还是在今天,才第一次有机会站上阶梯教室的讲台,在那么多人的面前,吐露自己的所想。

  “我没有什么特长,就竞选综合服务委员吧。如果大家需要,非常欢迎大家来找我帮忙!”越来越多的学员,朴素而诚挚地表达着愿为集体多做贡献的心声。

  平民学校第10期学员、自第11期起担任班主任的马赛(总务部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在平民学校班委竞选的‘舞台’上,我们特别鼓励大家上台介绍自己,哪怕不是真的来竞选班委,只是随便说几句。比起竞选,大家能够相互熟络、认识新的朋友,才是更有意义和价值的。”

  对于大多数工友来说,在固定的岗位空间中工作,无论过上多久也只能认识周围的几个同事;去食堂和下班回住处路上的擦肩而过,同结识和交友之间也有不少的距离。然而,平民学校所举办的一系列活动,让认识同一个“北大”内不同单位、不同系统的同事变得容易了许多。

  从此,食堂橱窗与门口站岗的一些日夜相见的面孔,便一个个地“拥有了名字”。校园中的熟人越来越多,“招呼”与“笑声”在上下班的路上也越来越多。

  更为特别的是,“班委竞选”不仅成为了无数全新友谊的开端,而且还成为了一些甜美缘分的起源。

  夏燕龙(动力中心工作人员)和王怡柯(动力中心工作人员)夫妻俩是从平民学校走出来的佳偶。被问到两人从相识相知到相爱的过程,夏燕龙挠着头憨笑“就说不上来,就看对眼了,就觉着她好。”那是2015年第10期平民学校班委竞选的现场,“当时看到怡柯去竞选文体委员,我也就去竞选了宣传委员。一块儿当班委的话,说不定能有机会多接触接触,也想离她近一点儿。”从平民学校班委选举的讲台到幸福婚礼的殿堂,燕龙和怡柯终于在2021年组建起属于他们的小小家庭,还有了可爱的宝宝。

  而在2016年的第11期平民学校,马赛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缘分,他与来自附属幼儿园的幼教老师刘宇相识。那时,他们一起组织过素质拓展活动,也一起参加过平民学校的各项活动。就这样,两个人在工作上互相帮助,也在情感上日益靠近。2020年,马赛和刘宇也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如今,他们的孩子也已两岁多。

  就这样,平民学校成了很多佳偶共同的“红娘”。未来,他们都想把平民学校的故事讲给孩子听,让孩子们也能够了解父母一辈在北大的生活和记忆。

  第16期平民学校的新学员、去年入职动力中心的薛维嵩告诉我们,自己之所以想要来到北大工作,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希望在工作之余能拥有一个可以学到更多知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环境。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着父亲的影响——薛维嵩的父亲薛景涛是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一名电工,曾于2009年在第4期平民学校学习。

  “我非常喜欢‘平民学校’的氛围,非常喜欢北大的环境,就同我的父亲一样。”如今的维嵩亲身体验到了当年父亲在北大工作的喜悦与珍惜,也见证了十余年来平民学校精神与意义的一脉相承。

  校工会综合办公室干部、平民学校综合办公室主任王一老师告诉我们,平民学校不仅是一个“有学习”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有生活”的地方。

  平民学校第11期学员、自第14期起担任班主任的张亚平(会议中心工作人员)见证着兴趣小组的发展。2019年第14期平民学校开始了对兴趣小组的建设探索,现在的第16期平民学校设有8个兴趣小组。亚平告诉我们,“从运动到文艺,从厨艺到育儿,还有读书电影、手机摄影、计算机信息……只要学员有兴趣和时间,加入几个小组都欢迎!”

  而在兴趣小组中,当选为第16期平民学校班长的马子杰(保安大队保安员)无疑是一个积极分子——他参加了本期所有的8个小组。其中,他还深度参与着“读书电影”和“健康养生”两个兴趣小组的运营。

  实际上,马子杰平日里值班站岗和方队训练的本职工作并不轻松。然而,子杰还是活力满满地和各个兴趣小组中的“积极分子”们一起,积极在群中分享知识,营造活跃的氛围。“这不仅是因为这8个小组所在的领域我都很感兴趣”,子杰说,“这更是因为,无论在哪个小组,每个人都希望通过自己在学习上的努力为集体的学习做一份贡献。能够有机会和这么多踊跃向上的同事一起学习,这是我打心底里不想错过的。所以,只要还有时间,我就很想和大家一起讨论、一起做事。”

  在各期平民学校所设置的兴趣小组中,“读书电影小组”是最受欢迎的,加入的学员往往占到当期学员的半数。在对中外经典人文作品的阅读中,不少学员自发感悟到人生哲学的重量。子杰告诉我们,在上一次的小组活动中,大家对“生命的终极意义”进行了丰富又深入的讨论。很多学员都觉得,在平民学校的学习和生活虽然才刚一个月,但这些经历对于认识人生的宽度和深度,却有着直触心灵的意义。

  从2009年第5期平民学校起就持续担任班主任的汪一波(动力中心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平民学校的课程设计非常重视学员视野的开拓与全面人格的塑造,而这种开拓和塑造,会点燃一些学员深埋心底的追求。”这是平民学校更深层的意义。

  汪一波告诉我们,不少学员从平民学校结业后,主动选择了备考自学考试、各类职业资格考试或其他社会化考试;也有不少学员从平民学校结业后,在本职工作上焕发出更大的热情,受到了用工单位的进一步关注;还有学员在日常生活中变得更加积极开朗,收获了更加充实的人际交往与业余生活……不过,平民学校的教学内容同学员想去参加的这些考试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平民学校也不能为大家的日常生活提供什么直接的指导。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为一种学习经历与人生经历的平民学校,重新点燃了学员们提升自我、拓展生活的愿望和热情。

  知识、视野、友情、爱情、团结im体育、心气……平民学校的意义,仿佛已多到说不完。正是这些说不完的意义,凝聚成无数学员对“平民学校”的赞许与认同,对“北大”的眷恋和归属。

  就是在这样向上而温暖的薪火相传中,自2006年重新举办的北京大学平民学校走过了十七年。伴随着学员们的提升和进步,平民学校也在日新月异地变化和成长。

  谈起平民学校课程设置的传承与变化,校工会副主席、平民学校执行副校长张小萌老师告诉我们,“平民学校讲什么”,是每一期平民学校在筹备过程中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平民学校的课程设置甚至课程体系,十几年来之所以一直在变化和创新,背后离不开调查研究。

  在“主课”方面,“北大有那么多的学科和院系,不同的课程内容间,要如何作出取舍?”面对这样的问题,平民学校一直都在通过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不断探索更加成熟、更受认可的课程体系。随着北大校内越来越多的老师了解到平民学校、希望来平民学校授课,在老师们的大力支持下,如今平民学校的主课,每一期都能迎来大量的全新课程。而在选修课方面,计算机课的变化最为典型。在十几年前,计算机课的教学内容还有“开关机”“开始菜单”等教学内容,后来,“Word等办公软件的使用”成为了新增的教学内容。而现在,Photoshop和小视频剪辑等,也能成为“计算机课”的教学内容了。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学员综合素质的整体上升,承担选修课教学任务的学生志愿者们也在持续更新教学内容,积极回应学员们日益增长的学习需要。

  “如果学员在进步而平民学校不进步,这既是辜负了平民学校,更是辜负了广大学员。”十余年来,曾参与平民学校工作的1000多名师生志愿者和工作人员,正是怀着这样的心声,一起用行动的接力,推动着平民学校的不断成长。

  平民学校的变化与成长,吸引着无数老学员的驻足与留恋。对老学员来说,平民学校非常暖心的一点,就是“欢迎随时回来”。在主课和选修课上,老学员可以报名成为志愿者,在配合课堂组织的过程中继续学习新一期的课程。在今年的第16期平民学校中,还有一位从第4期起就留下来,一直参与平民学校工作的老学员志愿者。而在兴趣小组,所有的老学员都可以长期留下,在书香中迎接新学员与新朋友。新老学员在见面时,都会自我介绍说:“我是平民学校第6期的”“我是平民学校第10期的”……平民学校,成了大家心中“北大黄埔”一样的存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2019年的一次平民学校联欢晚会上,许多很久之前结业的老学员也来到了现场,其中甚至还有第2期的学员。虽然这些老学员不少早已离开北大,前往其它地方工作,但他们依旧想念着这个温馨的家园,想念着平民学校的一切。当晚,就有一位这样的老学员专程赶回北大,在晚会上为大家动情地演唱了一首张学友的《祝福》。台下的新老学员纷纷将化作“星光”的手机举起,随节拍而挥舞。那晚灿烂的重逢,至今仍是见证者心中难忘的感动。

  “我觉得,所有在平民学校学习过的人,即便将来离开了北大,也会因为这段经历,而对这个园子产生了不一样的感情。”

  翻阅资料库中往期平民学校的一幕幕留影,没有人不会感觉到那种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照片上的人们是怎样亲密地共有着“北大人”这自豪而骄傲的身份,又是怎样共同地热爱着“北大”的校园、风情和土地。

  自2006年至今,作为高校领域中的“第一”与“唯一”,北京大学平民学校,执着地书写责任与传承。

  回望历史,我们看到,1918年蔡元培先生在“劳工神圣,人人平等”的理念下于北大创办的“校役夜班”,还有之后在北大组建起来的“平民学校”和“平民教育讲演团”,为北大精神的代代传承,留下了多么厚重的历史积淀。

  回首来路,我们看到,在“传承平等理念,成就平民梦想”的办学宗旨和“平等、参与、互助、共进”的理念下,一个多种用工形式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常青品牌,是凭借着怎样的精彩与感动,为无数兢兢业业的劳动者留下了独有一份的归属和认同。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相关新闻
HTML地图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