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刚毕业,专业没了。这种事情不止发生在冷门专业的毕业生身上,也是前些年不断扩张的各专业毕业生的处境。
高考之后选专业,就像一场赌博,天知道四年后你会不会是本专业的最后一批毕业生。每年,全国的高校都会撤销不少本科专业点,而且数量还在增加。2020年和2021年,分别有518和804个专业点被撤销。在2022年,总共有925个本科专业点被撤销。
与此同时,2022年,各个高校新增设了1641个本科专业点的备案。但选择这些新兴产业相关的热门专业,也不是轻松容易的路。
最先消失的专业im体育,不少属于交叉、偏应用的专业。简单来说,什么都学一点,什么都不精专。
最多高校撤销的专业,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022年有27所高校撤销这个专业,2021年更是多达33所。这是一个涉及到计算机、管理学领域的专业,多数属于管理学学位。它最早是在7、80年代,由人大、清华首先设立的。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再加上如今管理学领域的细分,这个看起来像万金油的专业设置已经不太适用当下职场了。
在小红书上,有信管专业的大四学生问,不想考研和考公,这个专业出来能做什么呢。不少同专业毕业生在评论里抱怨说,代码也只是学了个皮毛,其实更像管理类专业。但谁会让刚毕业的大学生直接管理别人呢?有人评论说,虽然有些同学去了大厂的技术岗,但是都属于在校外参加了编程培训班的情况。
这个专业最对口的出路是考公。但如今,不管啥专业都在考公,千军万马抢一个名额,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也并不占优势。
每日人物2022年的一篇报道中,一位公共事业管理的毕业生说,自己班上有八成的同学都准备考公,但最后只有不到20%能上岸。而且即便是考公,写明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多数也是通用型岗位,比其它管理学专业的机会还更少。至于去企业求职,如果没有额外的专业和技能,也很难占优势。
在理学专业中,教育技术学的毕业生面临同样的边缘处境。这个专业结合了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摄影摄像领域,主要出路是中小学教师、考公。
此外,信息与计算科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看似计算机相关,好就业,但如今技术更新换代很快,这些专业设置也不再符合市场需求了。
艺术类专业中,服装设计和产品设计是两个撤销得比较多的专业。而10年前热门的文科专业,比如市场营销、广告学,如今也热度褪去。
有点出人意料的是,最近5年撤销的专业中,工科学位的占比最多,其次才是管理学。
这也侧面反映了教育与产业需求适配的重要性——工科专业跟产业需求结合更紧密,更新换代更快,学校里学的东西不顶用了。
在这些新设专业中,最多的是人工智能相关。“智能”“智慧”,是出现最多的关键词。跟其他工程的结合,成了新风口。
新能源领域也新设立了不少专业,比如“储能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汽车工程”等等。
最热门的新设专业是“数字经济”,今年多达77所学校新开了这门专业。它融合了经济学、数据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三方面课程,授予管理学学位,有点像升级改版之后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文学学位的专业里面,新设的“网络与新媒体”是更适应互联网行业的新闻专业。
相比之下,理科新增专业数量仅次于工科,但2022年新开设这些专业的学校数量还不算多。毕竟理科相对工科更基础,更少应用的内容,所以更新没那么快。
大学专业调整的根本原因还是就业问题,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首先被挤压的就是文科专业。
根据麦克思研究,在近5年来的12个“绿牌专业”里,11个都是工科。“绿牌专业”指的是失业量较小、毕业去向落实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高的专业。
相较之下,就业情况不好的专业则比较集中。人文社科、艺术类各有3个专业,理科也有2个专业。
从近10年的高考热搜专业变化,不难看出就业市场对相关专业的需求转变,以及产业结构的变迁。
比如17年还在热搜排名第4的法学专业,已经连续5年是就业满意度低、就业率低的“红牌专业”了。
有坐标浙江的19级毕业生,22年刚经历了“超长待机”的法考。考试结束之后,开始投递简历,近100份简历只收到3个面试。他发现,不管是大型还是中小型律所,待遇都非常不好。大型律所开出的月薪只有2400,小型律所则需要“做地推、拓展案源以及打电话巩固客户,工资同样在法律边缘试探”。等到法考出成绩、发现自己通过之后,却依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管理类专业的就业状况确实明显在下滑。10年前很火的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专业,如今成了各个学校纷纷撤销的专业,无一进入榜单。
根据《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截至22年4月,毕业生签约就业率中,经管类是最低的,只有10.5%,甚至比人文学科的12.4%还低。
不少人在小红书讨论,自己从二本的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身边的学长学姐基本都是只能做销售。
在豆瓣“校招遗漏人才自救中心”,有位发帖女生是22届头部211学校、偏冷门的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有国企实习经历以及科研经历。考编上岸失败之后,从今年3月开始投简历,只有中小型公司给她面试机会。好不容易收到了一个外包的国企offer,结果合同里面都没有写明薪资待遇。面试本以为没人愿意去的销售管培生项目,却发现竞争同一个岗位的不少是来自985院校的毕业生。
相比经管类专业,专业性更强的工科专业的热度越来越集中,但是变化也很快。土木工程专业19年是高考志愿填报搜索量第一,21年也还排在第3位。但随着房地产、建筑行业的衰落,近两年土木专业热度骤减。
人工智能专业,2019年首次开始本科招生,就上榜了百度热搜前5名。且从2020年开始,它已经连续3年是关注度第一的专业,专业性强、高薪、好就业,未来的行业前景也很好。相应的,从一开始招生,名校的人工智能专业分数线就比同校的其他理科专业要高。
人才最紧缺的是智能制造行业,人才紧缺指数远高于其它,同时它也是15个新兴产业中最高薪的行业。在22年的新增本科专业备案中,就有39所高校开设了“智能制造工程”。
紧缺度其次是生物技术,但它的薪酬并没有和紧缺程度匹配,行业平均招聘薪资不到20万,跟智能、信息领域的几个新兴行业相比差距不小。
想要赚到高薪,除了去做智能制造之外,就是人工智能,其平均薪酬超过30万。但这两年人工智能已经卷起来了,竞争相对变得激烈。
在小红书上,有人工智能行业从业者分享自己公司的招聘情况——如今已经是“神仙打架”,大部分简历都来自C9高校的本硕或海外名校。最后录取的两位同学一个是清华本硕,妥妥的学霸;另一个是山大本硕,但有不少项目经验。在他看来,当下人工智能行业已经趋于稳定,不再是会python就能年薪百万的时代了。但是如果真的足够优秀,应届生进来确实能拿到50万的高薪年包。
如人工智能这样的风口专业,是否要在本科开设,还有一定争议。业内不少岗位都需要硕博学历,本科生去了也没用。那么,是否需要在本科阶段就细分到人工智能,还是打好计算机领域的基础即可,见仁见智。另外,想要设立人工智能专业,需要所在学校有一定的师资和技术积淀,如果只是追赶热门,也撑不起来一个新设立的本科专业。
最近《人物》的一篇报道,提到了一些双非学校也开始设立人工智能专业,出现了各种问题。一方面,人工智能的课业繁重程度,超出很多人的想象。一位人工智能专业大三同学说,自己最忙的时候,周一到周四,每天晚上都被选修课和实验占满,早8晚10。学生认为课程设置浅而广,与就业所需的实际操作知识相去甚远。想要去实习,但根本抽不出时间。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自己系上的老师绝大部分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缺乏人工智能背景。甚至有位老师上课时直接让同学自习,直言“我学得可能还没你们好”。他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知识,主要是在某科技公司举办的暑期培训营里学来的。
新设立专业终究要考虑教学基础设施,更得考虑就业环境变化。对于即将高考的同学来说,这些新兴的专业也绝非轻松、容易的选择。没人能保证你四年后毕业,一定能找到高薪或稳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