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我被一则新闻刷屏了,多地高等院校大幅上调学费,部分院校的学费更是二十年来首次上调。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国内大学几乎都是严重依赖于财政补贴的公办大学,民营大学少之又少,而在经过过去三年的疫情之后,叠加今天的房地产危机和经济低迷,各地由于收入吃紧,可能这也意味着已经无力补贴高等院校。
而学费上涨的背后,可能更关乎着一个更本质的问题,尤其是对一些985/211名校来说,这对普通家庭而言,高等院校的学费上涨,也预示着教育资源的进一步分化。
根据统计,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已经将部分理科、工科和体育专业的学费提高到7700元人民币,涨幅高达54%,而文科专业的学费则上涨30%,而管理学、经济学和文学专业的学费则较去年同期上涨了30%。
而在过去的二十年时间里,上海各高校从来没有上调过学费,这次学费上涨,背后除了经费不足之外,恐怕还有着生源不足的考量。
早在今年4月,上海教育部门就曾提到,今年公办高校本专科平均学费的涨幅约为33%,这个涨幅相对而言,在全国范围来看,其实还是偏低的。
除了上海之外,吉林、山东、陕西、四川等地的高校也纷纷宣布上调学费,其中四川涨幅最大,高达41%。
根据2023年教育部高等教育预算支出来看im体育,的确同比下降了3.7%,至1026亿元,但这其中还有一部分是给国际学生学费的补贴。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刘进及其团队就曾建议,将在中国就学的国际学生学费从每年约2万元提高至11万元,以应对经费不足。
经费不足的背后,其实是债务压力。根据荣鼎集团的研究员查阅了国内205座城市及3000家地方融资平台的年度报告发现,半数城市偿债支出超过总收入的10%,研究人员认为偿债义务在总收入中的占比如此之高,已经构成了一定的风险。
目前一些少数地方甚至连支付债务利息的能力都没有,自然相对的,给高校的经费支持也需要缩减,而高校为了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也不得不上调学费,以增加收入。
除了经费不足的问题之外,高校自身的生源问题,其实也面临着重大挑战,尽管这一挑战眼下来看还不足为虑,但长期来看,未来大量高校关门或缩减生源,也是一种趋势。
从去年开始,国内许多幼儿园就面临招生困难,许多幼儿园招生人数大幅降低,甚至由于生源不足,幼儿园经营出现了困难。
这是新生儿降低导致的必然结果,虽然从幼儿园到大学,这个过程还需要多年,但眼下叠加经费不足的因素,未来国内高校,可能会出现更严重的二八分化。
一部分高校必然会因为自身的科研实力以及经费的因素,在招不到足够多的生源下,面临经营困难,而好的名牌大学也可能会因为自身更高的科研实力和含金量,而吸引到更多的人。
以上海为例,复旦、华师大和华东理工等财政拨款收入预计仍将增长,但只看年内收支预算,复旦和交大预计分别约有30亿和20亿元的赤字,支出增长则大部分花在“教育支出”上。
根据上海相关部门对上调高校学费标准的必要性解释称,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健全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根据上海2019年至2021年对10所高校办学成本的监审报告,这些高校培养学生的平均成本约为6.4万元/年,而学生学费仅能够覆盖8.4%,远低于规定上限的25%。
在各项开支成本不断上涨的今天,大学学费自然也应该顺应通胀上涨,但唯一的问题在于,对于普通家庭而言,这笔钱看起来不多,但足以让人肉痛。
不过考虑到目前国内一二线私立小学的高收费,似乎大学的收费由于财政补贴的因素,反而要便宜得多。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