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皮影戏、绳艺,这些中国非遗艺术正在走进普陀区中小学校15时到17时的“申时”课后服务,让孩子们在亲手实践活动中,和中国传统文化零距离接触,感受文化的魅力。这正是“双减”和非遗文化“联手”带来的校园新气象。
“双减”以来,普陀区的很多中小学发挥自身优势,在开展课后服务中充分挖掘区域非遗文化资源,并有机结合开设课程,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让非遗文化在保护和传承中绽放异彩。
图说:中国非遗艺术正在走进普陀区中小学校15时到17时的“申时”课后服务 上海教育供图(下同)
“同学们看,一根简简单单的绳子可以做出不同造型、不同作用的艺术品。”课后服务时段,非遗传承人朱由标老师带领洵阳路小学的同学们,沉浸式体验传统的“朱氏绳艺”。“朱氏绳艺”在2011年入选第二批普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历经朱氏家族130多年的传承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东方文化韵味十足的“绳”造型艺术品。洵阳路小学将“朱氏绳艺”第三代传人朱由标老师请进校园。通过“朱氏绳艺”,im体育孩子们得到了艺术的熏陶和美的享受,更有同学因此对传统民俗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利用课余时间钻研更多民俗文化知识。
和洵阳路小学一样,上海市金鼎学校也为孩子们开设了多种多样的兴趣社团,其中非遗灯彩剪纸社团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社团之一。社团的两位指导教师可大有来头,一位是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海派剪纸第三代传承人胡月溦,另一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灯彩(上海灯彩)代表性传承人,上海工艺美术大师何伟福。两位老师将非遗文化、海派文化、作品设计等融合进教学实践中,在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同时,让孩子们感受了传统工艺中蕴含的工匠精神,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普陀区华阴小学是“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上海市非遗进校园十佳传习基地”。为了满足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向往,学校将“非遗”技艺的相关内容纳入课后服务时段,以剪纸为“圆心”,延伸出刻纸、衍纸、纸雕等艺术形式,形成了“纸艺华开”系列课程,满足学生需求,让更多的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孩子们在非遗传习教师的带领下,剪剪折折撕撕贴贴,用灵巧的双手放飞想象,将普通的纸玩出了“大名堂”。缤纷纸艺让课后看护“燃”起来,成为孩子们生活中最美好的时空。
在中山北路第一小学,非遗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擦出了别样的艺术火花。学校将“皮影戏”引入校园,融合经典阅读和科技元素,开发和实施了融非遗文化与现代科技为一体的《电控皮影戏——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项目。为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探究兴趣,学校将这一项目融入课后服务时段,通过“创编剧本—制作皮影—电控皮影”三个探究任务,以跨学科合作学习丰富学生的课后时光,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电控皮影戏的形式为传统皮影戏插上了信息技术的翅膀,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上这一传统文化。